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书法之道: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三)

时间:2020-07-21 15:13 来源:搜狐网 作者:秩名 点击:

▲ 方立

【人物档案】

方立,知名学者,书法和书法理论爱好者。笔名:凡文、方碧文、龙泉山人等。1951年6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龙泉庄,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入党,1971年6月提干。1990年5月,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任政治组(局)筹建负责人、信息组(局)副组(局)长兼两组(局)党支部书记,研究室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后分别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政治研究局、国际研究局局长,2003年9月至2013年4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任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文化委员会会长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新疆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修订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研究》课题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等。

从1989年8月至2013年4月,长期参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文稿起草、中央文件起草、宪法修改以及理论和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工作。参与负责筹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80余次。

专著有《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前途》(1992年)、《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主义》(1998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古丝绸之路的当今对话》(2006年)、《中国书法研究导论》(2019年)等。主编有《中国西部现代化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等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200余万字。创作歌词《中国,强起来》(2018年)。发表书法论文《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哲学思考(上、中、下)》等约15万余字,发表篆隶楷行草书书法作品100余幅,书法作品2次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等辞书。2017年1月当选《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 方立篆书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十九• 玉机真藏论》  26cm×68cm

书法之道: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三)

文/方立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书法之道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可以称为形象化的哲学。中华文明关于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宇宙和合精神,体现在艺术和书法方面,就是符合宇宙精神法则的人生理想境界,可以衍化为修身养性和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之道是天道、地德、人文合一的天地自然之道,能够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规律认知和审美意识等的特殊载体,有着社会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书法是书者心灵、学养、品格、情操的映照,书法审美包括字美、文美、情操美等多重美感,书法价值也包括审美、道德、思想、情感等多重意义,反映艺术家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人格素养等。中国书法以最简洁的线条方式,表达着人类最抽象最复杂的哲学问题和最丰富最多彩的艺术问题,同时教导着人类怎样生活和养生的问题。真正的书法大家,必然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形神双修的智者。

▲ 方立行书作品:王羲之《兰亭序》  48cm×126cm

一、书肇于自然,生于阴阳

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在《九势》中提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肇于自然,既指出了汉字是对自然界认识的结果,也指出了汉字的象形特征。古人以阴阳为万物根本,《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阴和阳是构成道的基本要素,阴阳的相互对立、渗透、转化形成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周易•贲卦•篆传》说:“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说卦传》又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汉字以取法自然物象为本原,体现了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和协调,阴阳交相而成的文字,自然带有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

造字像不像,书法美不美,都取决于“物象生动”。唐朝张怀瓘《书议》认为:“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这就是说,万物各有其体貌、生命和运动状态,为书法所仿效,汉字和书法艺术的生命形式与天地万物有着相同的逻辑关系。象形是造字的根本方法,其他造字方法皆依类象。《周易•系辞上》认为“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古人把书法称呼为法象,就是强调书法要效法天地万物,遵循四时变通,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哲学思维。汉字经过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演变,点画曲直都有规范,但始终万变不离其象。

法象是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对物象、意象的检验和发展。认识世界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改造世界是在实践中实现并且检验思想。按照一定审美思想创造的事物,已经深刻打上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认识的印记,反映一定社会的历史的审美情趣甚至道德规范,所以称之为法象。书法道法自然和社会,任何书法作品,从小到点面大到整体,要求结构合理,要有阴阳和中和之气,符合审美情趣。自然包括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和。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相交,刚柔相济。在此基础上形成形势,也就是气象。气象是书家对篇章布局的关系处理,是书法从审美意识到指导创作实践的飞跃。这样,自然之道、阴阳哲理、刚柔美质同书法形势一起,构成完整的书法审美理论。阴阳既代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宇宙万物,自然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物道,反映自然规律;阴阳又属于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领悟,这是心道,属于哲理范畴,反映人文精神。这个物道和心道相统一的哲理被阐释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法肇于自然,是形而下;书法臻于心道,是形而上。道不离器,器不离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密切联系,不可分离。这就是虞世南在《笔髓论•契妙》中“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书写和认知理论。亦如张怀瓘《六体书论》提出的“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的审美原理。归结为形势,即如蔡邕《九势》所谓“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因果关系。

▲ 方立草书作品:王昌龄诗《出塞》  68cm×34cm

物象是书法对自然物象的表达,表象是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书法的点画、线条都可以比拟物象外型或者动作,所谓画取形、书取象,或龙或鱼,何辞不录、何物不储,就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古人描述的如枯藤、如卧松、如坠石,是比喻物的静态;永字八法的侧、努、啄等,是比喻物的动态。书法取法自然物象,有书者的审美意识指导,符合情感胸臆的表达需要。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这是从哲理到美感的系统认知,用以指导实践,就是书家的“创意物象”。“创意物象”可以使笔下再现天地万物的生命美感,达到回归自然的终极目标。书法的自然美与物象生动处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是张怀瓘《书议》中描绘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境界。

意象是书法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知和表达。人类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书法美的认识和表达也同样是辩证发展过程,书法意象是对物象更深刻的表达和创造。传说造字之时就有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自产生开始,就有记载、表达、传播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功能。无论是唐人的尚法书风,还是宋人的尚意书风,都表达了人的情怀和思想。书法是体现作者心绪的艺术,要求“先散怀抱”,就是要把心绪从尘世中解脱出来,让心和自然沟通。“散”作为书法艺术精神,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艺术思想。《庄子•人间世》中有“散木”、“散人”的说法,即指超乎尘俗、不为世用、游于绝对精神境界的人们。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追求在自我中解脱,标举“散”的精神品格。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言意之辩成为思想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书法作为一种抽象造型艺术,其表意作用开始为人们重视。晋人行书如流水行云,自然流美,最富韵味,成为魏晋风度在艺术上的典型表现。张怀瓘认为,怿思通理,从心所如。

▲ 方立行书作品:李白诗《峨眉山月歌》  34cm×68cm

二、道法自然,中和为美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和合精神在美学领域的应用就是中和之美,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创造和欣赏的基本原则和审美理想。《乐记》这样概括音乐的本质:“乐者,天地之和也。”所以,声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都是相济关系,犹如调和许多味道而成的和羹,使音乐具有中和之美,“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尚书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就是说,八音克谐而不失常度,这就是中和。宇宙和合精神在书法中的运用,强调心正则笔正,要求在书法创作中把各种对立因素和谐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崇尚自然、道法自然,表现在书法方面,就是以自然为道,道进乎技艺,技艺即是道,追求天人合一、朴素无华、纯质静美的审美理想。早在汉代,蔡邕就认为,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他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书家要领会天地万物的阴阳对立统一,使自己融合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理论既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蔡邕是儒家,同时也受黄老玄学影响,这两种思想影响都反映在他的书法艺术上。《庄子•人间世》有“散木”、“散人”的说法。蔡邕《笔论》中提出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这些观点正契合了老庄的道家思想。同时,蔡邕又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必然联系,必须遵循宇宙规律,书法要契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这样的典型作品,给人“天人合一”的唯美感受。《兰亭序》的旋律是舒缓而宁静的,从字里行间能感到从容、静谧、和谐、清逸之气。王羲之的书法重在游心,从他散见在各种史料中的书法见解里可以看出,他十分强调“意”字,所谓“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种“意”,是魏晋人生命觉醒后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精神。书法之美,在于合乎万物本质和自然规律,这是中国书法的奥妙所在。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艺术美的概念》)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就把人看得比神重要,特别重视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三者之间、各自之间都是以和为贵。儒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以统治意志为向心力的文化传统,强调艺术的实用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的统一,要求书法必须为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服务,进而形成了以正体为标准,以秩序和法度为基本诉求,以尽善尽美、中庸、中和思想为主线的书法大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核心要求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保持礼的规范和中庸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文字和书法方面,认为书法可以格物致知,进而达于天下、化育天下,就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就是依仁游艺、以艺达道。张怀瓘《六体书论》认为:“书与大道不殊。”就是说,书理与天下大道是一致的,没有不同的地方。朱长文《续书断》认为:“书之至者,妙与道参。”就是说,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关键是悟道了、参道了。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书进乎道。”就是说,书法的精进离不开内心对道的领悟。这些书法见解,都源于儒家的所谓道。

▲ 方立楷书作品:《黄帝内经• 灵枢卷一》  34cm×68cm

在儒教思想影响下,中庸之道曾经长期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灵魂,平和中正是重要审美情趣。程颐在《中庸》第一章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天下的正道不能偏袒,必须坚持不变的法则。反映在审美观念上,书法要符合礼乐规范,尽善尽美;反映在书法艺术风格上,崇尚浑厚、中和;反映在笔墨技巧上,要求笔笔中锋、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等。这种中庸之道称得上是书法审美的灵魂,要求书法不仅有外在美,还必须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冲和之美,使书法艺术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中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经提出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按照儒家哲学这样的观点,真正好的作品,艺术情感表达应该是适度与平和的,欢乐却不放纵,悲哀却不伤痛。苏轼在《论书》中也曾指出“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些都是用中庸思想对书法创作的思考。

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中庸思想对书法影响明显。这个时期,欧阳询提出了《书法八法》和《欧阳率更36法》,要求四面停匀、八边具备,在均衡中见精神。虞世南认为,在心、手、管、毫的四者关系中,心为君,肯定了创作主体的主宰作用。他还提出了冲和之美的观念,书法挈于妙的方法是心正气和。这些书论都受到儒家和佛家学说的影响,为隋唐尚法书风提供了理论依据。唐书尚法以楷为主,楷法又以颜鲁公为最。唐朝的儒家学说和佛道文化氛围,不仅造就了颜氏的忠烈品性,也成就了严整、高古、肥美的颜楷。颜氏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博采众长,形成了具有儒学影子和佛道韵味的壮美而清新的书风。

宋代是儒学、佛学、老庄思想等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的时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善于理性思考的朝代,格物致知是这个朝代的理学追求。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人天人相通观念和中庸思想,强调天与人同心同理同本。天与人只有一个道即理,一人之心即为天地之心。天理是没有限量的,心中的理也没有限量,理在人心中生生不息,与天地相流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为宇宙,天人合一即为心理合一。理学家或以为“理”是无处不在、先天地而生的,或以为心即是“理”,“理”便在吾心中。宋明理学家都要求人清除后天产生的欲望和情感,显露和发扬先天具有的心性,达到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封建道德观念,注重内在修养。这种追求影响到书法领域,就是宋人对古文字学和碑刻学的研究。宋人经过对魏晋行草楷书等新体创立期和唐朝书法法度完备期的深入总结和研究,把书法发展目标的视野投向法外,探索追求书法新境界,要求书法表现人心,体现作者温厚雍容、和平中正的气质和涵养。宋代理学强调突出主体即人本身,书法与之呼应,促进了尚意书风的形成。正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同时,老庄哲学成为士人们政治失意时自我安慰和解嘲的思想武器,禅宗思想也深入地渗透于士人处世哲学,书家往往把书法作为表达隐士生活情趣或者深邃奥秘禅理的载体。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这些文人墨客都是不同形式的修行者。因此,只有一切合乎性命道德的行为才是书法之道,书法之道又是性命双修之道,理所当然地成为养生之道。

佛家强调一切皆空、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观念。佛家有所谓妙悟说,即不为万物所累,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取得精神绝对自由。在佛家眼中,一切为空幻,了悟亦是幻觉。书之悟,或悟书理,或悟笔法,或悟意象,强调书为心印。慧能以顿悟为成佛之路,只须内求于心,悟到本心,即可成佛。妙悟作为取得书法意象的心理体验,悟由心来,心从物得。物自我相交合一成意象。

▲ 方立隶书作品: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4cm×68cm

三、以艺达道,化育天下

道是至简至约的。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汉字和书法线条是道的化身,是中国人最本质地表达事物的方法和工具。任何情况下,书法家总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表现和评价,在笔法和笔意的统一中体现书法家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标准,通过艺术形象发挥社会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科学武装作用、美感愉悦作用、精神陶冶作用、情感交流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发生审美的感染力量,从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影响社会生活。真正的书法大家和书法上品,是自然之道与书法之道的统一。符合自然之道的书法之道,当然契合养生之道。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要求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保持礼的规范和中庸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文字和书法方面,就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强调艺术的实用功能、教育功能、认知功能的统一,要求书法必须为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服务,进而形成了以正体为标准,以秩序和法度为基本诉求,以尽善尽美、中庸、中和思想为主线的书法大统。这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以统治意志为向心力的文化传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崇尚自然、道法自然,表现在书法方面,就是追求天人合一、朴素无华、纯质静美的审美理想。《易传》融合儒道思想,以天地人为宇宙三宝,构成天人合一宇宙观。人生的理想境界,衍化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儒家依仁游艺、以艺达道,道家以自然为道,技艺进乎道,技艺即是道。张怀瓘《六体书论》认为:“书与大道不殊。”朱长文《续书断》认为:“书之至者,妙与道参。”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书进乎道。”这些书法见解,都源于儒道两家的所谓道。佛家强调一切皆空、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观念。佛家有所谓妙悟说,即不为万物所累,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取得精神绝对自由。在佛家眼中,一切为空幻,了悟亦是幻觉。书之悟,或悟书理,或悟笔法,或悟意象,强调书为心印。慧能以顿悟为成佛之路,只须内求于心,悟到本心,即可成佛。妙悟作为取得书法意象的心理体验,悟由心来,心从物得。物自我相交合一成意象。儒释道的哲学观念深刻影响中国书法审美理论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艺术总是通过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来表达生活的丰富内容,揭示现实的美与丑,直接诉诸人的感情并作用于人的思想。对于这些道理,古人早有领会。东汉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认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他强调了对事物的内心感悟和思想认识在写好书法中的作用。我国历代书家浩瀚的书法作品,不仅有书法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历史、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书法艺术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传递书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对欣赏者发挥科学武装的作用。虚实结合、有无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人最典型的宇宙观是《易经》上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汉字由点画组成,点画的空白处是虚,点画本身是实,通过虚实结合,构成了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相统一的完美汉字。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在论述审美问题时,都提出了虚实概念。荀子《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他强调在艺术表现生活时,要拔萃,去粗取精,于是艺术表现就有了虚。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他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他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要虚到神秘的意境。《易•系辞传》中说:“易之为道也,累迂,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实中流动变化。因此,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反映在艺术上也应该虚实结合。书法艺术只有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宋人范烯文《对床夜话》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只有实虚结合,才会有幽远的境界。凡是有造诣的书家,对于汉字的这种奥妙都有深刻领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思想和感情。虚实关系在书法中表现为审美学问和技巧,在哲学中表现为于世界观的学问和方法。

▲ 方立行书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  68cm×26cm

万事万物通过艺术家思维,就会成为有感情、有性格的事物,是感情化了和人化了的自然。如同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作品的审美影响虽然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但始终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始终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健康。

书画家经常运用的手法,就是所谓的比兴,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借物言志,传播真善美。最典型的是文人书画家通常都把梅兰竹菊比喻四君子,作为自身和思想的化身。因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主廉洁,梅花俏不争春主清高,兰花恬静幽香主纯洁,竹子刚劲不屈主气节,菊花高傲脱俗主性格。书画家把这些花卉人格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作品蕴涵了崇高的人文精神。这种传统,从六朝的宗炳、王微就已经开始,他们提出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主张“以有管之笔,拟太虚主体”,把书法提升到了载道的高度。

老子之道,是书道源头之一。道教的道,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哲学概念,是玄而又玄的玄学。道家以无极为道,置于太极之上。无极难以名状,无为而无不为,但道法自然。道家学说蕴涵丰富的自然审美情趣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然是道家审美意识的独特视觉。具有道家思想书家的作品,往往是知雌守雄、知白守黑,守静笃、致虚极。如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书与道合,为玄妙之技的第一要意。书以文字安身立命,文字本来优美,书又加之玄妙。玄妙就是书道执笔之妙、神采之妙。书法艺术同样有道可遵循,是玄而又玄的艺术。《老子》又言,清净为天下正。把清明、清净上升为能够贯通天下的正道,这是书道和天道相通的又一感悟。凡书法大家,大都追求道法自然。清代书家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鲜明地把书法同把宇宙的和谐、生命的律动、心灵的节奏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老子有‘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言,禅家有‘剥蕉心’之喻,书得此意,尘俗何从犯其笔端?无为之境,书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达天。”他还认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这些就是说,书法之美,在于合乎万物本质和自然规律。书法可以格物致知,在天地人之间进行沟通,进而达于天下、化育天下。

书家通过点线运用创作出充满思想感情的作品,书法线条如同道家所言的抽象无形的道,表现着书家对世界本源、存在方式、事物相互关系及其转化规律等问题的形象看法,表达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审美观念。总之,书法创作是精神的思想的活动,体现社会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是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意志以及对于美的要求的具体表现。富于感情地思维着世界,是艺术家精神活动的特点,体现着艺术本质。

▲ 方立行书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十九• 气厥论》  34cm×68cm

 

END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致力于创造宁静澄澈的艺术世界 ——访知名画家张德娜 下一篇:范扬的艺术精神与使命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