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古代书画作品大量出现在江南地区太湖一隅,鉴藏家群体和书画掮客们频繁参与书画交易活动,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形成较为成熟品鉴理念。

其中文徵明作为较具代表性的鉴定人物之一,书画鉴定方面有“大法眼”和“具眼”之称,文徵明曾言:“余有生嗜古人书画,尝忘寝食。每闻一名绘,即不远几百里,扁舟造之,得一展阅为幸。”

文徵明可以说是收藏世家,早在父辈文林和文森的题识中,可知他们曾从龙游一不知名士绅手中购得一帧王献之书法《地黄汤帖》,以及未知来处得到的赵孟《临智永千字文》和赵雍《临李公麟马图》等名迹。这些藏品深深地影响了幼时的文徵明。使他走上了真正有规模的收藏,文徵明曾藏有王羲之《平安帖》、米芾《临争座位帖》、米芾临《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石刻拓本《后归都穆》、苏轼《楚颂帖》石刻拓本、赵孟《临王右军服食帖》。

史载文徵明父子先后收藏的书画作品,总数应在一百幅左右,至于过目并留下题识的作品则更是数目繁多,如唐晚期诗人林藻的行书《深慰帖》,原系北宋徽宗御府旧藏,《宣和书谱》卷十曾著录如下:林藻,不知何许人也,传记莫得而详其行贯,作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有唐三百年书者特盛,虽至经生辈其落笔一自可观。

盖唐人书学自太宗建弘文馆为教养之地,一时习尚为盛,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得而各有成就,如藻之于智永是也。初,永刻意学书于王羲之,颇得其妙,所乏者风神,议者谓其章草入妙,隶书入能,于是一字之出可直五万,其为当时所慕如此。藻之步骤盖出入智永之域者,惜乎不能究永之学,亦交一臂而失之也。今御府所藏行书一《深慰帖》。

林藻书法主宗智永和尚,属于“二王”系统,墨迹《深慰帖》早已佚,幸今有拓片存世,可观其字体结构严谨,气息婉约,章法舒缓,笔划饱满丰妍,确有“婉约丰妍”之气。明嘉靖乙丑年(1565)五月,文徵明次子文嘉查阅严嵩(1480—1567)被抄私人藏品时,见到了这件墨迹,他在《钤山堂书画记》中写到:“林藻《深慰帖》一,吴文定公家本,乃宣和内府所藏。别本云匏庵先生家物,宋宣和御府录藏,林公书仅此帖耳”。揣摩文嘉语气,他认为该书帖不仅是真迹,而且认为它是林氏存世的一件孤本墨迹。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