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红釉是清代康熙时期创烧的高温铜红釉,以督陶官郎廷极得名,釉色鲜若牛血,莹润似宝石。其断代需结合釉色、工艺、器型等要素,以下是分时期特点详解及鉴别方法:
一、郎红釉核心特征总表
鉴定维度 |
郎红釉典型特征 |
釉色 |
正色如牛血红(康熙本朝),深紫红(雍正),橘红(晚清仿) |
釉质 |
玻璃质感强烈,釉面开片细碎呈网状(明代钧红无此特征) |
垂流现象 |
口沿釉薄显“灯草边”,釉垂至足呈黑褐色(称“垂足郎不流”) |
开片 |
自然冰裂开片,裂纹中渗入空气呈灰白线(仿品常做作白线) |
底足处理 |
康熙多白釉米汤底,乾隆后见火石红;圈足修胎利落,露胎处泛炒米黄(氧化铁致色) |
二、断代要点解析(康熙至民国)
1. 康熙本朝(1662-1722)
特征 |
具体表现 |
釉色 |
牛血红中泛紫,釉层厚达1.2-1.5mm,迎光见釉下密集气泡如雾 |
器型 |
仿明宣德祭红造型:玉壶春瓶、胆瓶、天球瓶等,器壁厚薄均匀 |
垂釉 |
垂釉不过足,积釉处呈黑褐色,但釉流自然不滞涩 |
款识 |
少见官款,偶见“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字体挺拔(雍正后款识渐多) |
2. 雍正-乾隆(1723-1795)
特征 |
具体表现 |
釉色 |
红色偏暗带棕调(因铜含量降低),釉面出现“绿苔点”(铜结晶斑) |
工艺 |
修胎更精细,口沿“灯草边”宽度减至1-2mm(康熙宽3-4mm) |
开片 |
裂纹更细密,部分器物出现“苍蝇翅”闪光(氧化硅析出) |
款识 |
多见“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笔触工整 |
3. 晚清民国(1851-1949)
特征 |
具体表现 |
釉色 |
橘红为主,色浅浮于表面(化学釉料应用),釉光刺眼 |
垂釉 |
垂流失控,常积釉成坨,出现“郎不流”失效现象 |
胎质 |
胎体疏松,露胎处泛灰白(高岭土品质下降) |
仿款 |
多见“大明宣德年制”“康熙年制”寄托款,字体绵软无力 |
三、鉴别技巧(真伪对比)
鉴别点 |
真品特征 |
仿品破绽 |
釉面老化 |
自然氧化泛蛤蜊光,开片内渗污 |
酸蚀做旧,开片线生硬白亮 |
气泡分布 |
大小气泡错落(柴窑烧制) |
均匀密集(气窑烧制) |
垂釉层次 |
釉流有深浅色阶(多次施釉) |
单一色带,边缘锐利 |
底足老化 |
胎釉结合处泛黄褐“火石红”自然 |
涂抹红褐色颜料,遇水褪色 |
四、与相似红釉区分
釉种 |
郎红釉 |
祭红釉 |
钧红釉 |
创烧期 |
清康熙 |
明宣德 |
宋钧窑 |
釉色 |
牛血红带玻璃光 |
深沉如凝血 |
月白地红斑 |
流釉 |
垂而不流 |
全器均匀不垂 |
自然流淌 |
开片 |
细密网纹 |
少见开片 |
蚯蚓走泥纹 |
五、市场价值参考
时期 |
典型器 |
拍卖纪录(2023年) |
康熙本朝 |
郎窑红釉琵琶尊 |
香港苏富比 586万港元 |
雍正仿烧 |
郎窑红釉梅瓶 |
北京保利 218万元 |
晚清寄托款 |
“宣德年制”郎窑红玉壶春瓶 |
民间交易 3-8万元 |
总结:
断代郎红釉需抓住“牛血红、玻璃光、灯草边、垂足郎不流”四大核心特征。康熙本朝器釉色最艳,晚清仿品釉薄色浮。建议借助60倍放大镜观察气泡分布,配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釉料成分(真品含砷酸钴,仿品多用氧化铁)。收藏建议首选口沿完整、垂釉自然的康熙至乾隆器物,慎购“全品相”低价郎红(真品残件亦价值不菲)。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