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字款瓷器的历史溯源

官字款瓷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与变迁。它最早可追溯至晚唐时期,那时定窑率先烧制出胎质白皙、釉色莹亮、薄如脱胎的上等素白瓷,并出现了刻有 “官” 字款的贡瓷,开启了官字款瓷器的辉煌篇章。五代时期,瓷器款识有所变化,“新官” 款登场,与唐代的 “官” 字款相映成趣,展现出当时瓷器制作的多样风貌。北宋以后,又恢复使用 “官” 字款,继续作为贡瓷的显著标识。
从烧制窑口来看,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都曾投身于官字款瓷器的烧造,其中定窑的产量颇丰。这些窑口分布于不同地区,各自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原料资源与工艺传统,为官字款瓷器注入了多元魅力。就用途而言,官字款瓷器意义非凡。唐宋时,与之相关的机构主要有 “太官令” 和 “甄官署”。前者专职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后者则肩负双重重任,既要保障宫廷用瓷的供应,又要筹备皇帝赐予大臣丧葬用的明器。考古发掘成果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在唐、五代、北宋和辽的诸多皇室重臣墓葬中,像临安晚唐钱宽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辽赵德钧墓、赤峰县辽驸马卫国王墓等,均出土过官字款瓷器,表明它们曾作为皇帝赏赐的重器,承载着皇恩与荣耀。不过,“甄官署” 烧制的官字款瓷器并非仅用于丧葬,在其他宫廷场合或许也有它们的身影,尽显其用途的广泛性。
二、款识 —— 瓷器身份的密码

(一)款识形式有讲究
明代瓷器款识形式存在一定规律,多以书写为主,刻印款极为少见。如您遇到一款声称是明代的官字款瓷器,款识却是刻印而成,那便要多留个心眼,它极有可能是赝品。像永乐官窑瓷器,其款识常见为 “永乐年制” 四字篆书款,多以青花书写于特定位置,如青花压手杯的款字就写于碗底心的花纹内,且基本不见刻印款;宣德朝官窑瓷器款识丰富多样,虽有印款和刻款用于甜白瓷及红釉器,但位置与形式都有特点,印款文字往往模糊,太过清晰的反倒可疑。
(二)款识时代特征藏玄机
定窑瓷器中的 “官” 字款多为刻划款,书体涵盖行、楷、草,其中行书最为常见,多见于晚唐至北宋的白瓷。若某瓷器的 “官” 字款所处时代不符,或书体特征迥异,如现代仿品上的刻字,书法韵味缺失,笔画生硬、结构松散失调,那基本可判断为假货。五代时期定窑启用 “新官” 款,与唐代 “官” 字款有别,若唐代瓷器出现 “新官” 款,或五代瓷器错用唐代 “官” 字款形式,大概率是仿冒品。以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的瓷器为例,其 “官” 字款书体流畅、自然,而仿品很难精准还原那种古朴、灵动兼具的韵味。
(三)款识与窑口对应关系
越窑、耀州窑和定窑是官字款瓷器的主要烧制窑口,其中定窑产量突出。要是碰上其他窑口出品却带有官字款,且不符合对应窑口烧制工艺与特征的瓷器,那 authenticity 便要大打折扣。比如一些现代小窑厂烧制的瓷器,随意刻上官字款,但其胎质粗糙、釉色暗沉无光,与上述三大窑口瓷器的精良质感相差甚远。定窑瓷器胎体多轻薄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或闪青;耀州窑瓷器胎质坚硬,釉色青中带绿,多有刻花装饰,刀法犀利;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如玉,呈青灰色调,这些都是区别真伪的关键特征。官字款瓷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景德镇徐先生。
三、瓷器整体特征 —— 细节中的真相

(一)胎质:坚实细腻方为真
定窑白釉刻 “官” 字款水丞,胎体轻薄,细腻坚致,通体内外施白釉,展现出定窑高超的制胎工艺。真品胎质多轻盈,质地紧密,轻敲时声音清脆悦耳,这源于其精细的原料筛选与严谨的烧制流程。若胎质粗糙、厚重,且伴有颗粒感,上手掂量时感觉笨拙,那便与定窑瓷器追求的精细质感相悖,很可能是仿品。有些现代造假者为追求重量感,刻意加厚胎体,却忽视了定窑胎质细腻坚致的精髓,破绽立现。
(二)釉色:独特韵味难模仿
定窑瓷器釉色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晚唐至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釉色多白中闪青,如清澈湖水,莹润透亮;北宋时,釉色呈象牙白,温润如玉,积釉处常现浅水绿色,恰似一湾春水。真品釉色自然流畅,过渡柔和,在光照下,能呈现出灵动的层次感。倘若釉色灰暗、发黄,毫无光泽,且颜色分布不均,像是被随意涂抹上去的,那就得警惕了,这大概率是烧制工艺不佳或故意做旧的结果。宋代官窑瓷器多为单色釉,若一件声称宋代官窑且带有 “官” 字款(本身宋代官窑瓷器一般无 “官” 字款,若有需特别谨慎)的瓷器,釉色杂乱无章,几种颜色胡乱拼凑,毫无官窑单色釉的典雅庄重之感,必是赝品无疑。
(三)绘画与纹饰:工艺精湛显古韵
定窑 “官”“新官” 款白瓷,刻划纹饰及式样繁多,却个个制作精良,尽显古韵。如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 “官” 字款盖罐,外壁及盖面刻划莲瓣纹,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花瓣形态逼真,立体感十足,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真品纹饰布局严谨对称,图案清晰精美,花卉纹饰娇艳欲滴,动物纹饰栩栩如生,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反观赝品,纹饰往往粗糙不堪,线条断断续续、软弱无力,花卉花瓣形状怪异,动物纹饰形态扭曲,比例失调,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审美与工艺水准。
(四)器型:契合时代风格
定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风格。像高足杯、玉璧底碗、梅瓶等都是定窑的典型器型,各有独特韵味。高足杯挺拔秀丽,杯身与高足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玉璧底碗口沿圆润,碗壁微微外弧,底部玉璧厚实规整;梅瓶线条优美,肩部圆润丰满,腹部修长,底部微微内收。真品造型优美大方,比例恰到好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若出现器型不符合当时风格,比例严重失调,线条生硬别扭,或是臆造一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怪异造型,即便带有官字款,也极有可能是现代仿品,旨在博人眼球、混淆视听。
四、做旧痕迹 —— 伪装下的破绽
(一)底部状态:自然磨损与人为做旧的较量
真品瓷器的底部,因长期与桌面、地面接触,自然磨损痕迹错落有致,中心部位磨损较多,边缘相对较轻,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岁月印记。例如一件历经数百年的官字款瓷器,其底部磨损光滑,釉面微微下凹,还伴有一些自然磕碰留下的微小缺口,这些痕迹颜色深浅不一,与周围釉色完美融合。反观新仿品,为了模仿旧态,常采用涂抹颜料、砂纸打磨等手段。有的新仿品底部脏污颜色单一,色调沉闷,像是用同一种颜料仓促涂抹而成,毫无自然磨损的细腻变化;还有的经砂纸打磨后,留下均匀、规则的划痕,与真品那种自然、无序的磨损痕迹截然不同,破绽十分明显。
(二)彩料:色彩质感辨新旧
以粉彩瓷器为例,老瓷器的彩料经过长时间氧化、把玩,会呈现出通透、灵动且富有层次感的质感。雍正粉彩瓷器上的彩料,由于当时用料精良、工艺精湛,花卉色彩娇艳欲滴,粉色柔和细腻,绿色清新淡雅,在光照下仿佛有生命一般,熠熠生辉。而且,随着岁月流逝,彩料与釉面结合紧密,微微下陷,产生独特的光晕效果。新仿品的彩料则多显得暗淡无光、生硬呆板。有些仿品为追求色彩鲜艳,使用现代化学颜料,虽乍看亮眼,但缺乏古韵,如胭脂红彩料,真品颜色粉嫩柔和,仿品却偏玫瑰紫或暗淡发黑;蓝料彩真品通透明亮,有流动感,仿品则如死水一潭,毫无生气,质感粗糙,用手触摸甚至有磨砂感,与真品的丝滑触感相差甚远。
五、鉴定实战 —— 练就火眼金睛
在实际鉴定官字款瓷器时,需将上述多方面要点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判断。以一件市面上出现的 “官” 字款瓷器为例,若其款识为刻印且字体生硬、缺乏古韵,胎质粗糙厚重,釉色灰暗无光,纹饰线条软弱模糊,器型怪异且不符合时代风格,底部做旧痕迹明显,有颜料涂抹、规则打磨的迹象,那基本可判定为赝品无疑。
对于初涉瓷器收藏的新手而言,鉴定官字款瓷器颇具难度,需时刻保持谨慎。一方面,要广泛涉猎瓷器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各朝代瓷器的工艺特点、款识风格、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要多上手真品,条件允许时可前往博物馆观察馆藏瓷器,感受真品的神韵与质感,也可参加正规的古玩交流会、拍卖会,向资深藏家、专家请教学习。同时,要警惕市场上的赝品陷阱,不轻易相信 “捡漏” 神话,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鉴定能力,方能在瓷器收藏的海洋中慧眼识珠,觅得珍品。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