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王锦霞工笔人物画作品赏析

时间:2024-04-08 15:08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崛起之后,因为一反时髦的逸笔草草文人墨戏,工笔画以其严谨的造型和对生活的积极反映,受到美术界的热情支持,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稍久一些,人们发现,工笔画界的通病又出来了,这就是一律照片式的写实,勾线填色的统一模式,对现实反映的大同小异的题材,画家的个性风格严重弱化……于是批评之声四起,又引来工笔画界自身的反省。这一反一复,几十年过去了。年轻的王锦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工笔画界的。下面就让集雅斋字画网小编带大家来欣赏王锦霞老师的经典艺术佳作吧!

王锦霞:生于江苏镇江,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天津大学博士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学会理事,贵州省工笔画学会会长,贵州省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任职于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社教公关部主任。著《中国意象绘画体系中的工笔画》一书于2015年8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9年国画作品《远去的苗风1》入选全国第十三界美展;

2019年国画作品《远去的苗风2》入选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9年国画作品《远去的苗风1》获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贵州选拔展金奖;

2019年论文《中国意象绘画系统中的意境》发表于《中国建筑报》;

2018年受《中国妇女报》专访,并刊登代表作品;

2018年国画作品《北斗》经专家评审,在“伟大转折—全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中被遵义市人民政府收藏;

2018年国画作品《小波丽莎和她的伙伴》获第三届贵州省女美术家作品展一等奖;

2017年参与人民大会堂贵州厅《遵义颂》大型中国画作品创作;

2017年中国画作品《红灯笼》入选《女性与时代——百年中国女性艺术大展特展》;

2017年中国画作品《绣球》等参加由CCTV写意人生栏目举办的“东方艺术之源”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6年论文《工笔画的意象特质与当代变革思路》获“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奖;

2016中国画线描《舞》获“柔性力量”第二届贵州省女美术家作品展一等奖;

2015年中国画作品《醉苗乡之板凳舞》获“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2015年中国画作品《醉苗乡之板凳舞》获贵州省中国画学术作品展一等奖;

2015年中国画线描作品《板凳舞》参加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留存的记忆——贵州古村落文化的视觉再现”美术作品展;

2014年中国画多幅作品参加”新中国美术家系列”贵州省国画作品展于国家画院展出。

2014年中国画《高原的歌》参加“卷书有致.中国画长卷学术邀请展”。

2014年中国画《亚鲁王.东郎儿女》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选拔展贵州省美术大展金奖。

2014《苗愿》入选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

2013年《梅葛舞者》获首届中国画学会学术展优秀奖。

2012年《青春》获第三届全国线描展优秀奖;

2011年作品《踏歌》获第七届少数民族百花奖作品展金奖。

2011年《春天的祝福》获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王锦霞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展,在众多学生的作品中,她的作品极为突出。造型严谨, 形象生动, 用线用色颇为到家,基本功夫很扎实。毕业不久,在成都市一次重要的综合性美术展览中,锦霞的一幅工笔人物画首次获奖。一大笔奖金和获奖名誉给这位年轻的女画家以最初的鼓励,锦霞有了最初的自信。

紧接着, 锦霞的一幅《春天的祝福》再获“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这给了锦霞更大的鼓舞。“全国工笔画展”可不是一般的展览。那次在军事博物馆铺天盖地挂满上下两层楼巨大展厅的展览,近六百幅(大多为大尺幅) 的堪称少见的庞大的展览规模, 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工笔画家。在这种展览上获优秀奖,无疑是对锦霞技艺与创造的最高的奖励。两个月后,锦霞与那玉成合作的《踏歌》,居然又在第七届少数民族百花奖中获金奖。尽管这个奖没有如前次的获奖那样让她兴奋。但一个人哪能次次获奖呢? 锦霞在短短一两年的创作中, 成绩已堪称相当丰硕了!

一个年轻画家, 入道何以那么顺利?锦霞的工笔人物画有何独到之处?

这些年来,工笔画在国画界颇为走红, 在各类中国画大展中已新居首位,原因不外有二: 比之逸笔草草, 随意性太多的水墨写意, 工笔画对现实生活表现更直接、更亲切,其技法更严谨、更具法度。工笔画家,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家, 所画大多为身边真实人物, 造型大多高度写实,线型准确,赋色丰富,技法有相当的难度。但这种工笔画现状比之逸笔草草一千余年的水墨写意画,在反映现实的直接性、真实性及技法的严谨性上占了上风。但誉之在此,毁之亦在此。与现实贴得太近,无中国艺术超越之精神;造型太实,有“见与儿童邻”之嫌;技法严谨,亦乏意笔飘逸之气。聪明的锦霞似乎一开学就直觉地把握住了这些要害。

锦霞的选材固然也源自生活,但不论是《春天的祝福》、《踏歌》或是小品习作如《红樱桃》,都充满着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的遐想和浓郁的诗情。你看《春天的祝福》中那缥缥缈妙曼、似影似幻的少女造型,那漫天飞舞的玖瑰花瓣, 甚至那些朦胧迷幻得说不清色相的色彩,都给锦霞的工笔人物画罩上一层童话般的动人意味,这在工笔画这种以写实为特色的画科中是少见的。就是在《红樱桃》那少女人像中,深邃神往若有所思的眼神,乃至游移不定富含表情的唇边纤纤柔指中,也把我们的想像引向了少女玫瑰色的梦幻之中……

锦霞似乎也在强化这种浪漫、神秘、梦幻与音乐的意味。她的造型整个在淡调子中变化:淡淡的线条,柔和的晕染,然而,却又不乏勾勒之精谨与层次的丰富。你去注意锦霞工笔画人物造型的局部:眼脸、嘴唇、脚趾、发梢、每一飘荡翻飞的玖瑰花瓣……无不既清晰又朦胧。值得指出的还有锦霞的渲染,那些淡雅迷离,充满着复杂肌理和复杂色彩之交融的背景处理, 不仅带给她的工笔画以工致严谨的技法效果,更给她的绘画那种音乐感与诗意增添了无穷的意趣。

看来,锦霞的画中真是既清晰又朦胧,这是工笔画技法精致的清晰,来自现实人物形象的清晰,可又是精神意象的朦胧,浪漫的音乐与诗情的朦胧!岂非又一类型的“不似之似”么?此岂非又一类型的超越与逍遥么?谁说工笔画就不能“目送归鸿”,超然悠远?不能“因心造境”、“ 中得心源”?锦霞的工笔画不已在向我们昭示工笔与意笔同源异流的中国绘画之特质么?

(上文原载于四川大学《首届“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2015年画册上)

王锦霞最近画出的一批画,叫人确实有点儿惊喜,怎么突然画出这么一批与其以前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而在今天创作中又风格各异的一批作品,况且数量还不少?这得有多大的创作热情和智慧的思考?

今天工笔画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呢?上述工笔画的问题,在于比较简单化的去借鉴照片,照片把什么都安排好了,形象安排好了,色彩安排好了,结构也安排好了,稍加处理,照着画就是,于是上面的问题就出来了。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工笔画就不是写实的艺术,甚至可以说,写实性应该是工笔画的基本特征。

尤其是在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性绘画中,工笔画尤有所长。王锦霞在这个领域当然也是高手。我们在她的《瑶山古寨来了建筑队》的平列重叠的推土机中既看到山乡建设的火热,又体会到符号般重复和灰色中变化的形式意趣。

《医者仁心》反映了山区医疗的新貌,众多人物的错落组合,显示了画家驾驭复杂画面的能力。在《醉金秋》中,画家把庆祝丰收的主题表现成一队苗族妇女的背影,在主题性创作中可谓别具匠心。不过,本文今天要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主题性创作,而是近年来王锦霞风格变化较大的一批意象倾向的探索性作品。

或许因为王锦霞的博士论文,也是她的十余万字的专著《中国意象体系中的工笔画》专门研究过这个专题,她还专门思考并发表过《工笔画的意象特质与当代变革思路》等一系列这样的探索性思考,王锦霞在走过与大多数工笔人物画家一样的写实道路之后,沿着自己的思考,开始了自己意象式的艺术探索。

王锦霞艺术之路的转折是从《远去的苗风》开始的。宗教本身是超现实的,原始宗教超现实的成分就更重。苗族原始宗教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动植物图腾符号的形象,这些直接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的神秘观念和宗教性质的形象本身就是超现实的绝好素材。画家在创作时,打破线条勾勒色墨晕染的工笔人物常规画法,对人物形象作块面分割组合式结构处理。

当对这些人物头像选择组合时,笔者不是对一个个完整人像作规矩无误的一般组合,而是大胆地选择了不同角度的头像,甚至别出心裁对头像作局部的切割和选择,追求最典型的人物造型风格,再进行块面的拼叠与组合。这种造型上的精心处理,和大结构上的独特安排,使整体作品在大关系,大结构上不仅能突出人物的典型形象,而且造成某种超现实的感觉。

在形象塑造上又巧妙的借鉴版画套印的平面式处理,辅以肌理绘制的手法,消除严谨写实光影体积的写实模式,造成平面虚拟富于装饰情趣的全新风格。王锦霞在《远去的苗风》中以对苗族原始宗教的主观感悟,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神秘的宗教意象。

其实所谓超现实,就是把艺术家自己主观的想象,个人的观念,情感的指向揉进了艺术形象之中,形成一种与客观真实有相当距离的主观意象。《远去的苗风》当然是王锦霞工笔画意象探索的一项成功的成果,也是她的工笔写实人物画创作的一个转折。

而王锦霞今天这一大批新颖的工笔画作品,其艺术开拓的路子就更多了。印象最直接的是她大量使用塑造情感氛围的超现实的色彩。

文/林木

(林木,四川大学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委员,文化部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首届及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终审评委。出版有《论文人画》、《明清文人画新潮》、《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笔墨论》等十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及美术评论近千篇,著述近千万字,为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界活跃的学者。)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刘一意大写意人物画笔墨审美刍议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推荐
王锦霞工笔人物画作品赏析
刘一意大写意人物画笔墨审美刍议
画家沈义明:古韵新风,丹青追梦
姜也——妙悟自然,物我两忘
“春风相从”——中国画名家夏德辉胡杨作品展
画家李新海——风云翰墨,健笔龙腾
华人艺术家晨晓在江苏扬州办画展
周红艺:草色入帘青
胡丰刚:中国绘画中的人文修养
汪意丰:画画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李大山油画作品欣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