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写生册》中的猫
猫是人类最亲密的宠物之一。2002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国际猫咪日。中国人饲养家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江苏的地域文化和文物遗存中,也能找到很多“喵星人”的身影。
全长3800多米的山塘街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著名景点,每隔一段距离,人们都能在横跨山塘河的七座古桥的北堍找到一只可爱的狸猫雕像,这就是著名的“山塘七狸”。它们各有名号,分别是金阊狸(山塘桥)、通贵狸(通贵桥)、文星狸(星桥)、半塘狸(彩云桥)、白公狸(普济桥)、便山狸(望山桥)和海涌狸(西山庙桥)。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人语境中,对“狸”的理解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狸”就是“猫”,宋人将“猫”唤为“狸奴”;另一种说法认为,“狸”与“猫”有区别,“家猫为猫,野猫为狸。”让我们再来看看“山塘七狸”石刻,它们头部滚圆,双耳贴脑,两目凹陷,五爪锐利,活脱脱一副“喵星人”形象。因此,“山塘七狸”其实就是七只狸猫。
早在明清时代,这七只狸猫石刻就已在繁华的山塘街出现,它们因何出现,又有怎样的寓意?苏州多种地方志记载着明代刘伯温设置七只石狸,破坏所谓“龙脉”的民间传说。显然,这个说法并不可信。有研究者认为,山塘街商贸繁盛,拥有很多绸缎店、布匹店、书画店,这些店铺最惧鼠患,商人们设置狸猫雕塑,是为了震慑老鼠;也有学者认为,七只狸猫有辟邪之用,按照古代风水观念,民居最忌直接对着桥头,在桥下设狸猫石刻,能发挥“石敢当”作用。由此看来,山塘街七只狸猫之谜还没完全解开,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是山塘街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很多老苏州人甚至认为“七里山塘”也可以写作“七狸山塘”。
翻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明代古建筑“石猫坊”映入眼帘,这是江苏唯一以“猫”命名的古代牌坊,又名“百猫坊”。《南京明清建筑》描述,此坊高3.6米,宽10米,牌坊上下,“百只石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横额处的石猫更是神态各异,玲珑可爱”。民间传说,“百猫坊”也是出自刘伯温的手笔,相传此处原来是明代开国功臣、虢国公俞通海府邸。有俞氏冤家在朱元璋面前挑拨,俞府有“王气”。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建议,在俞府门前树立雕刻百猫的石坊,以求达到“以猫克鱼(俞)”。
石猫坊本来位于南京老城南上浮桥东百米处的彩霞街菜场内,上世纪90年代被拆,但建筑构件得以保存。今年2月份,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在官网上对内秦淮河城市设计进行规划编制批前公示,其中建议,将在柳叶街恢复这一罕见的明代府邸石坊。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可谓久矣,早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盘上,就能看到可爱的小猫。不过,和其他家养动物相比,“猫”出现在文物中的频率并不算高。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中以“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记者找到了“朱耷猫石画卷”“虚谷猫蝶图轴”“乾隆款白玉蕉树旁卧猫图花插”“白玉抱猫娃”等十几件文物。
此前南京博物院举办的鼠年生肖文物展上,有多件“猫王镇宅”“蚕猫逼鼠”“黄猫衔鼠”题材的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展出。画面上,威风凛凛、 昂首有神的大猫扑向瑟瑟发抖的小老鼠。江南一带多以养蚕为业,老鼠会闯入蚕房,吃蚕宝宝,咬破蚕种纸。苏州、无锡等地的蚕农们就张贴画着大猫的年画,以求避鼠镇鼠。
江苏籍历代画家中,喜欢猫的也大有人在。明代绘画大师、苏州人沈周就非常爱猫。他的代表作《写生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第十五幅画的就是一只体形圆圆滚滚的家猫,憨态可掬,构图独特。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也爱“吸猫”,有多幅画猫的名作传世。“铲屎官”文徵明还为自家的猫写过一首《乞猫》诗:
珍重从君乞小狸,女郎先已办氍毹。自缘夜榻思高枕,端要山斋护旧书。遣聘自将盐裹箬,策勋莫道食无鱼。花阴满地春堪戏,正是蚕眠二月余。
出生于宜兴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但猫也是他极其钟爱的动物。《猫石图轴》《猫蝶图轴》《猫戏图》《双猫图》……这些作品中,徐悲鸿用画笔捕捉住了猫的灵动矫健和睿智机敏。1924年,徐悲鸿在法国创作了布面油画《抚猫人像》,这是他和当时妻子的自画像。画中,蒋碧薇手中抱着的就是一只通体雪白的波斯猫。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