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竹刻艺术浅谈: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

时间:2009-08-03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美术报

   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后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当时用的毛笔,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而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更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盛唐艺术的辉煌。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清·封锡爵白菜笔筒 竹雕

    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涌现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嘉定派与金陵派。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至清康熙时有吴之璠(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其他竹人,各有专长。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谦),而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雕法以浅刻为主。清代乾隆时期侨寓扬州的潘西凤(号老桐),原为浙江新昌人,因郑板桥的推誉,被认为是濮仲谦以后一人,故也称为金陵派代表人物。上述两派外,明代尚有张宗略(字希黄),长于留青,因籍贯无考(有说为浙江人,有说为江苏人,也有说是湖南人),后人无称是何派。及清代后期,又有所谓黄岩派,代表人物为方絜(号治庵),擅长陷地深刻;萧山派,代表人物为蔡照(原名照初),擅长浅刻。另有不知籍贯的尚勋,精留青。至晚清时,崇尚刻金石文,名家有浙江德清的朱宝骝、江苏吴江的杨澥、长洲的周之礼等,风格单一,实在也称不上派的。

清·沈尔望款东方朔摆件 圆雕

    明清时期的竹刻风貌,民国时重要竹刻家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作了很精辟的概括。他说:“纵观四百余年之竹刻,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以雕刻再现书画,实为后期变化之主要原因。”他的总结简明中肯,实在是知者之言。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代的变革与风气的转变,竹刻艺术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流风所及,依然有较为精彩的表现。这一时期重要的竹人,有浙江吴兴的金西厓(1880—1979)、江苏嘉定的潘行庸(1886—1961)、吴县的支慈庵(1904—1974)、苏州的杨云康(1906—1959)、盛丙云(1909—1968)、常州的徐素白(1909—1976)、苏州的杨子英(1915—1983)、吴江的徐孝穆(1916—1998)、常州的白士凤(1923—1997)等。上述竹人中,除金西厓、潘行庸、杨云康三位外,其余的诸位主要创作高峰期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人文

    竹子天生拥有平淡、清气、朴实的特征,其虚心劲节、弯而不屈的品质,历来受到世人特别是文人的喜爱。人们将竹比喻为君子。宋代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体现了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竹刻艺术创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宋代以来,文人们颂竹、咏竹、写竹、画竹不断,涌现了无数的名篇佳作。竹子成为他们抒发心迹的重要媒介与载体。他们对竹子的关注与借竹说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竹文化,使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象征。明清两代竹刻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不仅丰富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天地,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竹刻艺术对中国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深入与扩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价值

    一片竹子,或是一段竹根,经过了竹刻艺术家们的巧思与细雕后,最终成为形态各异、赋有生命的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竹人们的才情,同时也凝聚了竹人们的心血。而心血就是生命。换言之,竹人的心血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才情只是心血的外在表现而已。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认。只有不失此爱心,涵养此体认,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意。用积极的态度将此美好与真意作艺术化的再现,就是创造。一件竹刻艺术品的诞生,与其他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一样,同样符合这一规律。竹刻艺术的价值本此。

    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竹子以其环保、清洁与可再生的特性,尽显材料优势。这无疑成为当代竹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竹刻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选择。国内收藏市场对传统优秀竹刻作品的关注,也因传世作品的数量有限,优秀作品的可遇而不可求这一现状,藏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当代竹刻名家。这一现实,无疑成为了当代竹刻艺术的新机遇。当代重要竹人徐秉方先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屡创新高,青年竹人张伟忠、俞田等人力作的受到关注,不仅提升了当代竹刻的市场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其影响力与知名度。

    2005年文化部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嘉定竹刻、邵阳竹刻、常州竹刻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扶持与竹人的努力下,竹刻这一古老而现代、高雅而通俗的文化艺术奇葩,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手雕技艺成“非遗” “明画”刻上纪念章 下一篇:共赏:宋耀州青瓷及金代砖雕上的"竹马戏"(组图)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