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赏石文化走向何方?

时间:2021-08-11 09:42 来源:宝藏杂志 作者:匿名 点击:

进入新千年的20年间,我国赏石艺术经过摸索、磨练、洗礼,经历了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的过程。期间,从赏石理念到赏石标准,从赏玩方式到价值体系,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过去20年的赏石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顺应时代,引领未来。

一鸣惊人 | 来宾纹石

赏石理念百家齐放赏石标准推陈出新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看,赏石资源决定着赏石理念,赏石理念又反作用于赏石标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赏石资源,就有什么样的赏石理念,有什么样的赏石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赏石标准。

大家都知道,宋代米芾针对造型石,其中又主要是针对太湖石类提出的“瘦、皱、漏、透”赏石理念,几百年来一直作为传统赏石标准指导着我们选石、赏石和评石。历史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得到继承发扬后,历久弥新。赏石文化也不例外。在赏石理念呈现多元化的近20年,“瘦、皱、漏、透”的赏石理念,依然被奉为品评传统石的经典标准。

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探究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永恒不变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只有了解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把握发展的脉络规律。

雅韵清供 | 英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各种文化、各种风格的交流碰撞,赏玩石种不断丰富,从原来传统的太湖石类发展到包括以形取胜的造型石类(如墨石、灵璧石),以图取胜的图纹石类(如长江石、来宾纹石),以质地取胜的玛瑙玉质类(如戈壁石、蜡石),以色彩取胜的釉皮类(如彩陶石、大化石)等在内的众多石种,这时,再用针对传统石的“瘦、皱、漏、透”标准来评价所有石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于是,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形、质、色、纹”赏石观,这种兼顾形、质、色、纹各赏玩要素的赏石观,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赏玩范围,并把赏玩方式从单一的、重形的传统石领域中解放出来,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形、质、色、纹赏石天地。

佛山瑞光 | 来宾石 摄影/陆舜冬

尽管“形、质、色、纹”赏石理念在20多年前已经初具雏形,但在当时,这一理念仍然是笼统、模糊的。2003年,《石道》杂志组织了赏石鉴评标准大讨论,这一理念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形成了“形、质、色、纹、韵”的赏石共识。

中国观赏石协会于2005年成立后,把观赏石鉴评体系当做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其组织下,很快出台了《观赏石鉴评标准》,并于2007年8月通过评审,作为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于9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

2015年7月,《观赏石鉴评》上升为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观赏石鉴评》发布实施以来,无论是在各地各级石展上,还是在市场交流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融通 | 乌江石 摄影/陆舜冬

赏玩方式多样化价值体系多元化

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赏石理念百家齐放、赏石标准推陈出新的时代,赏玩方式也呈多样化蓬勃发展。赏玩方式的多样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纯赏玩到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在“形、质、色、纹、韵”赏石观中,“形”“质”“色”“纹”都是客观表现,只有“韵”才是主观感受。所谓“韵”,强调的就是艺术感受。20多年前,人们在观赏石面前的审美主要表现为发现、欣赏原生态的美石,即使附带有人为的配座,也主要是起到稳定原石的作用。在赏石艺术是天然艺术还是创作艺术之争中,创作艺术观往往由于缺少实践依据而显得底气不足。

但近20年来,随着赏玩方式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成分,比如精致的配座、恰当的命题、文采飞扬的赏析、典雅的布局和创意的组合等,赏石的艺术创作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优秀赏石组合创作作品的市场表现屡创新高时,赏石的创作艺术观越来越为石界所认同。

玉壶 | 大湾石

二是从偏重形、纹,到兼顾质、色。过去,在观赏石的“形、质、色、纹”四要素中,南方石友注重的是观赏石的造型变化,北方石友则关注图案的观赏效果,至于观赏石的质和色,只在局部区域如广东等地被关注。

近20年来,珠光宝气的质地、富丽吉祥的色彩越来越受亲睐,石友们从对造型或图纹的单一追求,转变为对“形、质、色、纹”的多维要求,甚至首先关注质和色,其次才论形和纹,大化石的崛起和经久不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圣洁 | 大化石

以上两个赏玩取向,同时也导致了小品赏玩的崛起。原因很简单,与标准以上尺寸的观赏石相比,小品石从取材到创作,都有更大的选择和创作空间。

同时,与大型石相比,小品石更容易形成质润色艳的效果,如戈壁玛瑙、黄龙玉、大湾石等,在继戈壁玛瑙之后,黄龙玉、大湾石等小品,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


 

三是从通货意识转向精品意识。不可否认,普通观赏石由于进入门槛低,在一开始的时候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但凡是有10年以上市场经验的石友都有这样的体会,普通观赏石哪怕价格便宜也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而观赏石精品哪怕价格一再攀升也一石难求。

这是因为随着赏石群体的不断扩大,普通观赏石由于资源丰富、可替代性强,其稀缺性没那么快表现出来,而优质赏石资源的稀缺性却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观赏石精品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处于卖方市场,与普通观赏石相比,精品交易更容易获得成功。在市场的淘汰机制下,普通观赏石出路渺茫,而观赏石精品则屡创价格新高。

尽管通货的价格主要由采集成本和低额利润构成,而精品的价格主要由机会成本和高额利润决定,也仍然阻挡不了资金流心甘情愿的从通货流向精品。由此,赏玩方式也相应的从通货向精品转型。

丰收 | 葡萄玛瑙 摄影/陆舜冬

四是从纯艺术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赏石无国界,多年来,当我们沉醉于传统赏石的艺术之美时,西方正沉迷于矿物化石的科学之美。科学中有艺术之美,艺术中有科学之真,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助于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近年来,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的倡导下,观赏石不仅承载了艺术教化功能,还承载了科学教育功能。我们有理由预见,集科普教育与艺术教化为一体的观赏石场馆、基地,将成为普及赏石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漏月 | 九龙璧(华安玉) 摄影/陆舜冬

五是从“孤芳自赏”到融入主流文化。在赏石活动发展史上,真正意义的赏石活动,从唐代的发韧,到宋代的繁荣,几度湮没,又几度中兴,再到现代的鼎盛,赏石艺术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或与古董雅玩相伴,又或与中式园林共存,或与根艺相提,又或与盆景并论。虽然,在现代赏石活动中,赏石不乏与收藏、园林、根艺、盆景等诸多相关门类、艺术交流融合,偶尔也与诗词、书画沾边,但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孤芳自赏”的地位,离主流文化仍有相当一段距离。

疏林闲叟 | 长江石

近20年来,赏石界越来越热衷于赏石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理论探讨,并致力于赏石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当中,实践的具体表现为:赏石文化传播的载体日益规范化和多样化,其中既有众多的正式书刊应运而生,又有新兴的网络媒体粉墨登场,既有各地石展辐射传播,又有赏石艺术馆定点交流,尤其是博物馆型或美术馆式的赏石馆,更是将赏石艺术更高层次推进。可以预言,在今后的赏石界,谁最先打开通向主流文化的赏石之门,谁就最有发言权。夸张一点说,就是“得主流文化者,得赏石天下”。

何谓“得赏石天下”?有两个层面,一是从自我价值实现层面看,在赏石历史上将拥有一席之地;二是从市场价值层面看,观赏石所沉淀的人文价值将在价格中越来越得到体现。

骆越春秋 | 右江石 摄影/l陆舜冬

赏玩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从观赏石的天然艺术观到艺术创作观及其赏玩方式的转变,观赏石价值也在原来天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创作价值。从普通观赏石到精品投资的转变,观赏石价格在原来几乎可忽略不计地采集成本基础上,增加了更为高昂的机会成本和高额利润。

如果说,从纯艺术的赏玩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人们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外,是否还包含科学价值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从“孤芳自赏”到融入主流文化,人们已经自觉地将人文价值纳入了观赏石价值体系。

丹凤朝阳 | 大湾石

顺应时代要求引领赏石文化的美好未来

赏玩方式的多样化、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无疑促进了赏石文化的繁荣,一些新鲜事物应运而生,部分敢于吃螃蟹的赏石群体跃跃欲试,而部分石友却正迷失在繁荣的石界中,无所适从。赏石文化发展究竟何去何从,越来越成为石友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

自在佛 | 灵璧石

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站的高度,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以此为指导,赏石文化的发展也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留下为历史认可的精神财富。

以此为指导,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以下几方面工作将成为赏石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是加强赏石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赏石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赏石文化传承体系。

二是完善包括鉴评标准、价值评估等内容在内的赏石评价体系,促进赏石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神兽 | 太湖石

三是完善赏石文化激励机制,鼓励赏石文化的理论建设和优秀的赏石文化作品的创作,鼓励各级组织和各方面人才多出优秀成果,真正实现赏石文化的空前繁荣。

四是构建赏石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赏石文化产业格局,推进赏石文化与科技、赏石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扩大赏石文化消费。

五是加强赏石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照夜白 | 灵璧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赏石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是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是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的种种政策仅仅是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珍惜和把握发展机遇,为赏石文化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共同引领赏石文化走向美好的未来。

转自“宝藏杂志”公众号,感谢原著分享。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杂说古玉板指 下一篇:门扉胡人:中古墓葬石门上的别样艺术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