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时间:2021-11-04 06:28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我们今天的赏石美学仍然离不开传统的赏石标准,传统审美是我国赏石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和总结, “瘦、透、漏、皱”这一基本原则,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儒、释、道诸多文化的影响,是文人赏石、山水观念之浓缩。

传统赏石在审美观感受上,以神游其际、追求石之神妙—— 尤近于禅的理念,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审美境界。“瘦、透、漏、皱”这一金科玉律审美原则始终贯穿着整个观赏石文化艺术发展史。

在赏石之风盛行的宋代,有“石痴”雅号的一代文豪米芾,通过赏石收藏和实践,结合历史审美观念,总结和归纳提出了“瘦、透、漏、皱”赏石标准,是一个时代文人赏石、高雅文化的结晶。

传统的赏石标准

瘦:石体苗条纤瘦,虽清瘦而干练。

透:石体玲珑剔透,通透之意,沟壑纵横,个性张扬,给人以宁静致远、逸趣天成的美感。

漏:指上下通透,如镌似镂,巧夺天工的意境。

皱:指褶皱多变,石体起伏变化,神秘莫测之感。

传统的赏石审美理念穿越千年而不衰,其独特的魅力而赢得了赏石家的追捧和传扬,它是引导今天审美发展的开拓和启蒙思想。

观赏石文化发展到百家争鸣的今天,广大赏石爱好者通赏石过审美实践,把传统赏石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理念和今天的文化赏石有机结合。

在理论创意上,由传统的“瘦、透、漏、皱”扩展为“形、色、质、纹、韵”这一标准,使观赏石审美活动突破藩篱,向着更广阔的的艺术天地迈进,是我国几千年来赏石文化发展一次质的跨越,是我国观赏石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当代赏石标准

形态:指造型奇特完整优美、婀娜多姿,能以。

质地:石体坚贞、韧性大,石肤好或差异风化强。

色泽:总体柔顺协调,不同部位的颜色丰富,色彩对比度好。

纹理:自然流畅,曲折变化与整体造型匹配。

意韵:指文化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有些石玩家说今天的赏石标准“形、色、质、纹、韵”是对古人赏石“瘦、透、漏、皱”的超越,殊不知任何规律的发展都离不开根本规律。

“形、色、质、纹、韵”这一标准是在传统赏石“瘦、透、漏、皱”标准上的提炼与升华。由于一些人对以灵璧石为首的四大名石的浅见,或仅仅耳闻传统赏石的四字之说而不去深入了解,对传统的赏石文化只是流于表面的理解,只知其皮毛而不知其精神,其结果不免会失之偏颇。

他们不知道灵传统赏石中,灵璧石在具有传统瘦皱漏透的艺术特性之外,也集形、色、质、纹、韵、声于一身,汇天地精华于一体,它之所以赢得“石痴”折腰、崇拜,并不仅仅因为“瘦、透、漏、皱”这一标准,其苍古厚重、质地润泽、纹理奇妙、形态多变、声音清越、自然含蓄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也同样为古人所欣赏。

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现代经济社会正推动着包括赏石文化在内的传统艺术向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需求的现代艺术过度、转变,人们汲取传统石文化所遗留的资源和意识精华,在传统石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整合不同的观赏石资源类型,形成前沿的、多元化、多角度认知和艺术理念。

我们既要掌握传统赏石的文化精髓,也有有所突破创新,将传统的赏石文化与今天的赏石文化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现代的赏石理念、现代的空间设置、现代的环境艺术及其他相关艺术表现形式去丰富传统石文化,去凸显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其扬长避短,焕发青春!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下一篇: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