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在中国陶瓷发展的长河中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时代,名窑辈出,各具特色。而湖田窑,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宋代陶瓷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其烧制的瓷器远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湖田窑的烧造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当时主要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盘、碗为主。进入北宋早期,湖田窑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但此时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典型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中晚期,湖田窑迎来了重大变革。匠人们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使得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此时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刻花、划花、模印花纹开始大量出现,釉色也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 ,这一时期的湖田窑瓷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标志着其走向鼎盛。南宋前期,湖田窑延续了北宋中晚期的繁荣,然而南宋中后期,由于优质瓷土枯竭以及繁重的赋税负担,很多窑场或倒闭或转移镇内,湖田窑开始探索新的烧造方法,采用 “支圈覆烧法” 代替垫饼支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烧成率,但胎质远不如以前细腻洁白,釉色也多淡青色或月白色,晚期更是光泽度及透明度减弱,泛黄发灰,胎质疏松,逐渐走向衰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湖田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湖田窑瓷器的仿制品也层出不穷,这就使得鉴定宋代湖田窑瓷器变得尤为重要。准确鉴定湖田窑瓷器,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还能深入了解宋代的陶瓷文化和艺术成就,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鉴定要素大揭秘

(一)器型:时代审美的外显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器型丰富多样,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在造型上,多简洁流畅,线条优美,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例如常见的碗、盘、瓶、壶、罐等,都有着独特的造型特点。碗多为敞口、斜腹、小圈足,其中斗笠碗更是经典之作,其口大足小,腹壁斜直,形似斗笠,线条简洁明快,造型规整秀美,充分体现了宋代瓷器的简约之美。盘则多为浅腹、平底或圈足,有的盘口还带有花瓣形的折沿,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造型挺秀、俏丽,既适合作为实用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相比之下,现代仿品在器型上往往存在一些缺陷。虽然现在很多仿品也是手工拉坯,但在细节处理上远不及真品。比如沿口处收边不够准确,真品的沿口线条流畅自然,收边恰到好处,而仿品可能会出现收边过厚或过薄的情况,显得生硬不自然;腹部的弧度也常常把握不准,真品的腹部曲线优美,比例协调,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仿品的腹部弧度可能会过大或过小,破坏了整体的造型美感。此外,仿品在一些细微之处,如耳部、足部等的处理上,也往往缺乏真品的精致和细腻,显得粗糙简陋。这是因为宋代制瓷工匠们对器型的比例心中有数,拉坯时经验老到,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器型的制作技巧,而现代仿造者很难达到这种技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二)胎质:原料与工艺的痕迹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胎质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与当时的原料选择和制作工艺密切相关。宋代湖田窑采用的是景德镇当地的优质瓷土,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 ,其胎质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和瓷化程度相比较,不能类同。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到,宋代湖田窑瓷器的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
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与宋代湖田窑瓷器的胎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很容易辨别的。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但这些手段只要稍具常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破绽。比如掺入色土和细沙粒的胎质,其颜色和结构往往不够自然,与宋代湖田窑瓷器胎质的天然质感不同;而涂抹黄土或黑泥的露胎处,泥质往往比较松散,容易脱落,且颜色过于均匀,没有真品那种自然的土浸痕迹。

(三)釉色与釉面:独特光泽与质感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釉色以青白为主,白中泛青、青中闪白,宛如一泓澄澈的湖水,又似温润的美玉,因此被称为 “影青”。其釉色的形成与釉料的配方、烧制温度和窑内气氛等因素密切相关。北宋中晚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使得釉色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从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由于釉的流动性大,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而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给人以 “莹缜如玉” 的美感 。
现代仿品在釉色和釉面表现上往往存在诸多破绽。首先,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缺乏真品那种自然的色调变化和层次感。有的仿品为了追求聚釉效果,采取人为聚釉的方法,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其次,一些仿品的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那种柔和温润的 “宝光” 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轻易察觉。此外,真品湖田窑瓷器的釉面因历经岁月洗礼,会有自然的磨损和使用痕迹,而仿品的釉面往往过于崭新,没有这种历史的沧桑感。
(四)装饰工艺:细节之处见真章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装饰工艺丰富多样,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镂孔和釉上加褐彩等,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别要点,这些装饰工艺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宋代高超的制瓷技艺。
刻花是宋代湖田窑瓷器常见的装饰工艺之一,主要运用侧刀法,又称半刀泥。先在坯体上用直刀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轮廓线外用斜口刀尖沿轮廓线深刻,用刀刃贴坯体表面浅刻,用斜刀阔削纹样外的部分,最终形成从里到外一边深一边浅的斜坡状刀痕。这种刻花工艺线条刚劲有力,富有立体感,能够生动地表现出花卉、动物等图案的形态和神韵。例如刻划的花卉纹,花瓣的层次分明,花蕊的细节清晰可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花朵的生机与活力。真品的刻花线条流畅自然,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每一刀都蕴含着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创造力。而仿品的刻花线条往往显得生硬、呆板,缺乏真品那种灵动的韵律感,线条的深浅、宽窄也不够均匀,有的甚至会出现线条断裂、模糊不清的情况。
划花则是用竹制或铁制的针状工具或梳篦,在器物坯体上划出线条,组成纹样。讲究运针如笔,划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如同中国画的铁线描,细劲流畅,生动活泼,简炼概括,多用于表现花卉、卷草纹样的轮廓线,装饰性极强。比如用划花工艺表现的水波纹,线条流畅,疏密得当,仿佛能让人看到水波荡漾的动态之美。真品划花的线条流畅有力,富有韵律美感,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图案的细节和特征。仿品的划花线条可能会出现粗细不均、断断续续的情况,线条的表现力不足,无法展现出真品那种细腻的艺术效果。
印花是在未干的胎体上压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使得图案更为立体、清晰。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印花工艺精美,图案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卉、龙凤、婴戏等题材。真品的印花图案清晰,线条细腻,图案的立体感强,且印花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给人一种自然而生动的感觉。仿品多为机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细,一般图案较清晰,但缺乏真品那种自然的韵味和质感,釉色均匀但偏薄,无积釉与沉着感,显得比较生硬和呆板。
剔花是将纹饰以外的部分剔除,使纹饰凸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镂孔则是在器物上镂刻出各种形状的孔洞,增加器物的通透感和装饰性。釉上加褐彩是在釉面上施加褐色的彩料,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这些装饰工艺在真品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而仿品往往难以达到真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效果,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五)底足特征:关键的鉴定线索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底足具有鲜明的特点,是鉴定真伪的关键线索之一。从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看,宋代湖田窑瓷器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 。芒口覆烧是将器物反扣在支圈上进行烧制,口沿无釉,形成芒口;涩圈叠烧是在器物的内底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另一件器物叠放在上面进行烧制,器底会留下涩圈;垫饼置烧是在器物底部垫上垫饼进行烧制,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
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有的仿品在制作垫饼痕时,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 “饼痕” 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还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这些都是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的表现。

(六)开片与棕眼:岁月留下的印记
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开片和棕眼是其独特的特征,也是鉴定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开片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冷却时收缩程度不一致而产生的裂纹。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开片有自然的力量感,方向性明确,有点像破碎玻璃的感觉,在收腹和积釉的地方开片会有一定的连贯性。真品的开片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然形成的,裂纹粗细、长短不一,分布自然,且开片的边缘会有一定的磨损和老化痕迹。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人为刻意制作的,裂纹比较规则,有中间粗两头细的规律,且毫无力量感,开片的边缘也比较新,没有自然的磨损和老化迹象。
棕眼则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陷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现代仿品的棕眼往往是用人工方法制作的,与真品的棕眼在形态、分布和土浸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仿品的棕眼可能大小比较均匀,分布过于规则,缺乏真品那种自然的变化和层次感,而且没有真品那种历经岁月形成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定评估咨询下图 景德镇徐先生。
实战中的鉴定技巧

(一)观察要点与方法
在实战鉴定宋代湖田窑瓷器时,观察是首要且关键的环节。拿到一件瓷器,首先要整体观察其器型,从各个角度审视它的线条是否流畅自然,比例是否协调。比如观察梅瓶,要注意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造型是否符合宋代的特征,肩部的丰满程度、腹部的曲线以及足部的大小和形状等,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观察器物的对称性,真品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能够保证器物的对称性良好,而仿品可能会因为工艺不精或模具制作的误差,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接着,要仔细观察釉色和釉面。将瓷器放在自然光下,从不同角度观察釉色的变化,真品的釉色自然温润,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且在不同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微妙的色调差异,而仿品的釉色可能会过于鲜艳或死板,缺乏真品那种灵动的感觉。观察釉面时,注意看是否有自然的使用痕迹和磨损,比如器物的口沿、足底等部位,真品由于历经岁月,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而仿品往往是崭新的,即使做旧也会显得不自然。此外,还要留意釉面是否有气泡、棕眼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分布和形态是否符合宋代湖田窑瓷器的特点。
对于瓷器的装饰工艺,要观察纹饰的线条、图案的清晰度和立体感。刻花、划花的线条应该流畅有力,富有韵律感,图案的细节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印花的图案应该清晰,线条细腻,立体感强,且印花处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如果纹饰的线条模糊、不连贯,图案缺乏立体感,或者积釉不自然,那么这件瓷器很可能是仿品。
(二)借助工具辅助
在鉴定宋代湖田窑瓷器时,借助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发现细节,提高鉴定的准确性。放大镜是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瓷器表面更细微的特征。比如用放大镜观察釉面的气泡,真品的气泡大小不一,分布自然,而仿品的气泡可能大小比较均匀,分布过于规则。观察刻花、划花的线条时,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线条的起笔、收笔以及线条的粗细变化,真品的线条自然流畅,起顿衔接准确,而仿品的线条可能会出现生硬、不连贯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使用强光手电筒。在观察瓷器时,用强光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釉层的厚度、釉色的变化以及器物内部的情况。比如在观察器物的胎质时,强光手电筒可以透过釉层,让我们看到胎质的颜色、质地以及是否有杂质等。对于一些有开片的瓷器,强光手电筒可以更清楚地展示开片的形态和分布,真品的开片有自然的力量感,方向性明确,在收腹和积釉的地方开片会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比较规则,缺乏力量感。
在使用工具辅助鉴定时,要注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结合观察要点和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仅依赖工具,而忽略了对瓷器整体特征的把握。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在鉴定宋代湖田窑瓷器时做到准确无误。
市场乱象与防范

(一)常见的造假手段
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上宋代湖田窑瓷器的造假现象屡见不鲜,造假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商家采用现代工艺,如注浆成型、机器印花等,来制作仿品。注浆成型的仿品,虽然器型规整,但缺乏手工拉坯的那种自然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质感,其内壁往往会留下注浆时的痕迹,如注浆线等。机器印花的仿品,图案虽然清晰,但过于规整、呆板,缺乏真品那种灵动的韵味,线条也显得比较生硬,没有真品印花线条的细腻和流畅感。
还有些造假者会对仿品进行做旧处理,试图掩盖其新仿的痕迹。他们常用的做旧方法有酸蚀、打磨、土埋等。酸蚀是用氢氟酸等酸性物质对瓷器表面进行腐蚀,使其表面失去光泽,呈现出一种陈旧的感觉,但这种方法会使釉面变得粗糙,有酸孔,且光泽不自然,缺乏真品那种柔和温润的光泽。打磨则是用砂纸等工具对瓷器表面进行打磨,使其看起来有使用过的磨损痕迹,但打磨的痕迹往往比较均匀、规则,与真品自然磨损的痕迹不同。土埋是将仿品埋在土里一段时间,使其表面沾染泥土,形成土浸痕迹,但这种土浸痕迹往往比较单一,没有真品那种复杂多样的土浸特征,而且泥土容易脱落,没有真品那种牢固的附着性。
此外,还有老底新接、拼接等造假手段。老底新接是将老瓷器的底足取下,接在新仿的器身上,以提高仿品的档次和可信度。这种造假手段需要仔细观察器身与底足的衔接处,看是否有拼接的痕迹,以及器身和底足的胎质、釉色是否一致。拼接则是将不同的瓷器碎片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件完整的瓷器,这种造假手段需要注意观察瓷器的整体造型和纹饰是否连贯、自然,以及拼接处的缝隙是否明显。
(二)如何避免 “打眼”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要避免在宋代湖田窑瓷器收藏中 “打眼”,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了解宋代湖田窑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器型特征、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观博物馆、请教专家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辨别能力。同时,要多观察真品,熟悉真品的各种特征,建立起对真品的直观认识和感觉,这样在面对仿品时,才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
在购买宋代湖田窑瓷器时,一定要保持谨慎和理性,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仔细观察瓷器的各个方面,运用所学的鉴定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对一件瓷器的真伪存在疑问,不要轻易购买,可以请教专业的鉴定师或收藏家,听取他们的意见。此外,还要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如信誉良好的拍卖行、古玩店等,避免在一些不明来历的地摊或网络平台上购买,以降低购买到仿品的风险。
最后,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收藏家,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因此,不要因为一次 “打眼” 而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定能力,这样才能在宋代湖田窑瓷器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收获更多的珍贵藏品。
传承与展望

鉴定宋代湖田窑瓷器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意义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器型、胎质、釉色与釉面、装饰工艺、底足特征以及开片与棕眼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仔细观察、借助工具辅助以及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瓷器的真伪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湖田窑瓷器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湖田窑瓷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由于市场上造假现象严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误解和破坏的风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湖田窑瓷器鉴定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提高公众的鉴别能力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文物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保护理念,让宋代湖田窑瓷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永远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