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世间再无徐半尺——悼徐邦达先生

时间:2012-02-28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什么样的人生了无遗憾?
我想这是许多人都曾思索过的问题,但每个人的答案也许都不同,更或者,很多人不断探究,却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结论。
活了一百零一岁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界权威徐邦达老人,用百年人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诠释。
2012年2月23日的清晨,小风、微寒、天空阴霾。
8点38分,许多人奔波在上班途中的时候,徐邦达老人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跨世纪人生。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刚从荣宝斋看完展览回来,第一反应是吃惊,同为文化名人兼百岁老人的黄苗子去世仅仅一个多月,又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驾鹤西归了。
长歌当哭。
堪称“华夏辨画第一人”的徐邦达,在中国艺术界的地位和声誉无需多言,只要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提到徐老的时候都语带敬佩。外界一致公认其集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家于一身。别的不论,单是走遍全国,发掘和抢救出3700余件书画文物并重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这一事迹,就足以留名于中国艺术史。
徐邦达雅号“徐半尺”,因为在鉴定许多古画时,只要开卷半尺,他就能辨别其真伪。能做到这个境界,需要的是千载中国书画知识沉淀于胸的渊博。
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做过见证,他的弟子甚至觉得老师应该称为“徐一寸”,因为曾经在画卷打开仅寸余时,徐邦达从看到的些许竹叶笔法就说出了作者。等到整幅画徐徐展开,落款果真与徐老的判断毫无二致。
即便眼力如此,徐邦达在鉴定领域里却非常谨言慎行,稍稍有所迟疑的事情就决不下断语。由于其在书画鉴定界的权威性,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徐老开“金口”对自己的藏品“点石成金”,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并不想多谈。此刻我想说的是,抛却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杰出贡献,徐邦达带给我们的,还有对如何过一生的启迪和感动。
心有挚爱由爱成痴
我们都知道,但凡大家或成大事者,某些方面都是“痴人”,徐邦达也如此。徐老祖籍浙江海宁,但生于沪上,从小家境富足,受家学影响,少时即师从名师学习书画,并从此与书画结缘,相伴一生。
痴人自有痴事,1953年的一个冬天,徐邦达在北海团城收字画时租了一间房,当时生炉子,但由于看画入迷,他的棉大衣被炉子烧着了都不知道。几十年后,老人还是“痴性不改”。近几年虽然已经失去言语和行动的能力,但依旧爱画如痴。据其夫人滕芳讲述,每次看见徐老心情不好,只要拿出他喜欢的画作挂起来,徐邦达就会一脸笑容,开心地伸出大拇指。这个颇像小孩子得到糖果时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的小细节,真正说明了书画已经融入徐邦达的骨血之中。
质朴单纯 永怀感恩
徐邦达曾经用“岳母刺字”表达他爱国情怀的由来,1949年在许多好友知交离开大陆远走台湾之际,他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留下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他挚爱的无数书画珍宝,他也为此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身心。
1950年被调到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今国家文物局)工作后,为了寻找和抢救遗散在各地的书画,徐邦达带领学生几乎走遍了全国,当时所有的博物馆都对他敞开大门,积极配合他们的寻访工作。仅仅是这一点,徐邦达就终身感念,他常常说“没有共产党提供的平台,就没有徐邦达”。
徐老就是这样一个单纯质朴的人,关于这一点,与他相守三十余载的妻子滕芳说,她从没有听过徐邦达在背后议论别人,他的从容淡然和豁达超脱,使其一生没有心结。撇开徐邦达所有专业上的成就而言,单是这一点,就不能不让我们掩面羞惭。
滕芳回忆说,徐邦达甚至“不认识钱”,还曾经为了买下心爱的画作而弄得几乎家徒四壁,要靠写字还债的地步。虽然爱画如此,但徐老却并不想把宝贝都收归私有。许多年前,他就以极低的价格把自己大量的珍贵藏品转让给国家,近些年来更是多次无偿捐助。这在一些人看来,不仅是“痴”,简直是“傻”了。那是因为,在徐邦达的眼中,比钱重要的事情太多了。妻子有时笑称,老伴是比纯净水还纯净之人。
坚持操守 艺术求真
上文中提到与所有人都没有心结的徐邦达,却曾经与一位老友谢稚柳闹得不可开交,1995年关于一幅张大千画作真伪的鉴定分歧甚至闹到了法庭上。这其实并不是两人第一次为一幅画“较劲”了。
徐邦达与启功、谢稚柳、刘久庵、杨仁恺并称古代书画鉴定界的“五老”。 对徐谢二人,民间有“南谢北徐”之称。据谢稚柳的助手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调集了当时中国最具权威的一批书画鉴定专家组成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前后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过目书画十余万件。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经常为了一幅画的真伪而各持己见,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之难人所共知,由于鉴定方法不同、理念不同(对于有歧义的作品,有的主张从宽,因为恐错失精品;有的力主从严,因为怕鱼目混珠),所以有时对同一件书画作品,不同专家的判断可能大相径庭。
写到这里,我不禁莞尔。试想一下,三十年前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两鬓斑白的专家们跳脚的跳脚、拍桌子的拍桌子,该是一幅多么可爱的画面啊。但再大的争论都仅仅是学术之争,是本着对中国艺术史负责的本意展开的辩论,没有一分私利,不涉半点金钱。正是由于有这些孩童般天真质朴而又执着倔强的可爱可敬的大师们,中国的艺术文脉才得以一直传承至今,并且继续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世。
在这个浮躁和急切的时代,愿我们更多人能够像徐老那样,“笨拙”、简单、心怀感恩、坚守热爱地诚挚生活。想必这样走过的一生,在我们若干年后,走到人生终点回眸的那一刻,才会觉得心如所愿、了无遗憾吧。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庞薰琹:那美妙的笔触 下一篇:传统文人画在异国的传承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