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抱朴守真——著名画家张葆冬中国画作品

时间:2023-10-13 10:34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艺术简历】

张葆冬,1958年生于兰州,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1986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2009-2010年中国国家画院进修。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厦门市第五批、第七批拨尖人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参加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事十余次,曾获中国美协(展区)银奖、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等奖项。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和省美术馆收藏。

作品及论文在《美术》、《国画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有《张葆冬速写插图集》、《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张葆冬意笔人物》、《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系·张葆冬精品选》、《当代中国杰出人物画20家·张葆冬》等画册。

先后在中国北京、兰州、潍坊、昆明、厦门、泉州、龙岩,荷兰祖特梅尔,意大利拉斯佩奇亚,新西兰恵灵顿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多次。

高原的微笑 136×68cm

广阔的历史纵深感和明确的社会使命感

——观张葆冬作品有感

钱觉民

面对画家张葆冬展出的数十幅国画作品,仿佛置身于浑茫、广袤、苍凉、严峻的祖国大西北腹地,唤起了观者对古代边寨诗所渲染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雪雁纷纷”、“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阳春有脚走不到,哪得两岸生人烟”……的联想。褐色的沙砾与荒蛮的山墅,狂卷的大风和飘舞的大雪,披着黑色毛皮的峻峭山石以及奔涌而来的夜潮,这一切以长风不可抗拒之力摇撼着你,挟迫着你。畏缩、逃避,就意味着失败与灭亡。只有坚韧不拨地与自然的风霜雨雪拼搏,与人生的艰辛困苦抗争,强耐着磨砺,经受起考验,刚毅顽强地奋斗下去!

云起高原 136×68cm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绘有雪峰翰海、草地盐池,气势磅礴的长卷山水,也不是绘有骏马铃羊、苍鹰骆驼,笔墨酣畅的咫尺写意,更不是犹如清明上河图,精雕细刻的社会风情画。它仅仅是一幅幅的人物群像,背景最多也不过点缀着一片顽石,几茎枯草。但它赋予我们的却是神秘、奇特的自然景象以及包蕴着大西北人们生活的厚度和开创的爆发力。

红门 136×68cm

建国以来,多少艺术家都在着力于表现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弹奏着悠杨的冬不拉、摆动着飘散的发辫,踏着轻盈舞步、赶着神气十足的小毛驴的维吾尔儿少男少女的画面,确实令人信服地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那竖立在蒙古包旁高耸入云的油塔上,头带油盔,腰系皮带,招手远眺的第一代哈萨克的青年男女的画面,确实唤起了人们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那在漆黑的夜晚、冒着鹅毛大雪、赶着肥牦牛奋进的运输队员,那在壮丽的大草原上顶着蓝天白云、骑着英武的骏马飞奔的信使,那在辽阔的沙海中仰首阔步的驼队发出叮冬做响的声声驼铃……这些作品,都使我们形象地欣赏到了大西北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英勇与无私。但是,艺术家的探索是永远不会却步的,人对艺术的需求也永远不会满足。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需要追求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在祖国大西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到底还具备哪些独有的心理特质和思想内涵呢?

藏族少女 136×68cm

新时期的艺术家们经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对于国家民族坎坷曲折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感受,对于人生的艰难困苦有着真切的体验,对于大西北这块闪烁着璀灿色彩的土地怀着深切、凝重的血肉之情。他们在社会阅历、生活经历、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感受,他们敏锐而热切、富于积极的创造精神和变革的勇气。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反映边寨生活的表象,浮浅地捕捉普通的场景画面,仅仅对边寨的山川风物、风土民情作一般性的牧歌式的歌颂,对边塞人们复杂艰苦的现实生活进行假、大、空的美化,而是勇于探求严肃的重大社会问题,开掘和阐发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历史内容的主题。他们都力求通过对大西北的深刻体验,从中发掘民族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情愫,追求具有大西北特质的大美。张葆冬正是在这一大艺术探索浪潮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艺术目光去审视着生活和抗争在大西北的各族人民,去表现在艰苦生活磨炼的人们所特有的形象与性格。

昌都所见 136×68cm

祖国大西北这块土地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创伤与苦痛。千百年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不断东移和南下,这里变得似乎与世隔绝。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民大众,他们默默地在这里劳动,把那种带有原始诗意的生活方式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性格、情感和心理因素保存了下来。面对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令人心情沉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面对有愧于时代的贫困的经济,面对世界科学技进步的挑战,西北大众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在落后与先进的反差中,他们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向往创造未来的自信力和创造力都将伴随着时代的足迹,更应该引人注目。

岁月 136×68cm

张葆冬的绘画正是集中了长期生活积累下的“竖”的历史纵深感以及现实生活凝结下的“横”的现实使命感。那一幅幅大西北人,无论是藏民或汉人,无论是老人或壮汉,从他们的身上无不折射出大西北人苦难的历史和现实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艰苦的生活。那灰暗不清的面部表情,深深的额头皱纹、散乱的头发及厚重的藏式皮帽或羊肚子头巾,不是深刻表现了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的艰辛生活吗?那瘦骨嶙峋的臂膀、条条的肋骨、尤其是鹰爪般扭曲的手指,不正是深刻表现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卓绝的抗争吗?而那紧紧闭拢或微微张开的嘴唇,却又深刻体现他们那种深沉、凝重、甚至麻木呆滞而鄙视一切苦难的性格。那粗重厚实而又有力地支撑在大地上微微弯曲的双腿,却又深刻体现了他们那种坚实稳健的心境。尤其是那宽大厚实的老羊皮袄,在坚韧的腰带束缚下,好象在升腾的沙丘,仿佛深深埋藏在深处的火热的心脏正在奋力地跳跃、扩展!所有这一切都凝聚了中国大西北人的性格特征——粗犷、顽强、刚毅、沉着。

盛装 136×68cm

他们虽然甚至有些执拗、冷漠、愚味、落后,但又有一颗时刻在激荡着的心灵,有一种不畏艰苦,时刻准备迎接更大苦难,并与之顽强地拚搏下去的原始力量。“最荒凉的地方,都有最大的能量”。“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这种原始力量正是大西北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并为新的生活欲望所激发的开拓,进取精神的基因。也正是透过这些维肖维妙,形神兼备的人物画象,才使得我们联想到了大西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使得我们联想到了辽阔、苍茫、寂寥、悲凉的自然景象,而这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的聚合才形成了张葆冬画面上大西北人的外貌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三个维吾尔族老人 136×68cm

张葆冬笔下没有廉价的豪言壮语,没有浅薄的浪漫蒂克,有的只是艰辛岁月所赋予的一个倔强灵魂的独特感受与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进取欲望。张葆冬与他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他强烈地希望祖祖辈辈生长在大西北的各族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落后、保守。

背行囊的男人 136×68cm

张葆冬的笔下没有牧歌式的情调和小夜曲的风味,他的笔下最多的是具有“不屈的心灵”和硬汉子气质的感人形象。既使是他描绘的少女、孩提以及正在哺乳的母亲,也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和那些硬汉具有息息相通的血缘关系。那身着藏袍、体态臃肿的少妇,是如此的凝重、浑厚、她不是丰满而是健壮,不是慈祥而是朴直,她的面部没有什么表情,但她用她那丰硕的乳汁哺育着民族的后代。婴儿的脸庞被掩盖住,他紧紧偎依着硕大的乳房。一切是如此的平淡、宁静、甚至有些刻板,浑沌,但我们却发现了在生活条件极端严酷下的深沉的母爱,相偎相爱、相依为命的母子之情。这褓襁中的婴儿,将要象他的父母一样继续棲息在这块土地之上繁衍、生息、奋起、抗争!

阿克苏写生 136×68cm

我国的大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又不便,信息不灵,加上文化的落后,习俗的偏见,总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张葆冬的人物画对于这种保守性、封闭性不乏细腻的表现。但社会在发展、中国大西北也在不断前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西北的发展变化往往远较先进地区为甚。虽然就其发展变化的现代化程度而言,大大低于先进地区,但就其由于发展变化所造成的新旧距离来说,则大大超过先进地区。这种强烈的现实的新旧反差,先进与落后的反差,保守与革新的反差,表现在艺术上,则会造成别具一格的韵味与情趣,甚至造成人们心灵上的振动。张葆冬的一些作品就是抓住这种反差,进行了艺术的表现。

爷爷和孙女 136×68cm

过去,有不少表现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的作品,往往是在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高山之颠或大河之畔,添加上高耸入云的高压线铁塔或蜿蜒逶迤的铁路及隆隆奔腾的火车,这样构成了一种壮丽的或俊秀的美,而张葆冬并非如此,他另辟蹊径。在他的绘画中,人物的憨厚、质朴、呆滞如故,但是在那原始落后的打麦场的一角,却歪歪斜斜地插上了几株电杆,在那低矮的蒙古包上,却飘动着一丝电视天线。祖国现代化的春风已经俏悄地吹进了这荒凉、贫瘠的漠野。

老哥儿俩 136×68cm

艾略特说过:“正是历史感使得一个作家能够最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意识到他自己的时代。”在最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提醒人们注意那微弱的电流,不正是艺术家历史感的作用吗?这种历史感的抒发,绝不仅仅限于过去与现今的对比,历史陈迹的追溯,更重要的在于发现那超越时间、空间而永远闪烁的生活的光点,明确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的主人。那身着藏袍、足凳藏靴的藏族同胞,沉重的身躯挤压在有异于牦牛的自行车上,长长的袍袖轻轻拂动,不是正是展示了他们作为历史的主人,正用自己的艰苦辛劳去迎接那崭新的岁月。

母女 136×68cm

历史在前进,人们正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在生活中迎接向明天。我不知道张葆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的某些作品确确实实地体现了广阔的历史纵深感与明确的社会使命感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上述的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很多即使是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物的肖象中。

厚土 180×96cm

张葆冬的国画确实具有自己的特色,就其取材来说,他追求一种新奇之美,但新而不超常,而是从大西北的民间去寻求新意,有创造。奇而不怪,从大西北平常的人物中去寻求奇特之点。求新求奇并不是坏事,新奇和新鲜,是所有的艺术灵感的兴奋剂,特殊的地方风物一一瑰丽、神奇、变幻莫测的边寨风光,是古往今来诗人雅士所乐意摄取的题材。由于大西北这块土地长期的僻塞,但随着我国建设战略重点的逐渐西移,开发大西北已成为时代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多的艺术家也必然把目光审视着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位诗人唱道:“奇异的天地孕育着奇异的人,你从沙堆中站起,拂去狂飙。”张葆冬多次深入西北的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于平凡中求新求奇,在普通农民、牧民的外形与心理中去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轨迹和烙印,去剖析中华民族的创伤、苦痛、自醒、自励!

恵安早市 68×68cm

张葆冬绘画的人物造形是粗犷的。人物外形往往表现得坚定、沉着,有时显得呆滞,犹如刀砍斧劈的石象,给人一种严峻、悲壮、沉郁之感,即使是柔情似水的女性,也包含着山一样的坚定,铁一样的厚重。它启发人们从严峻中思考,从悲壮中欣赏,从沉郁中体验时代的某些特质及其典型情绪,亨受到心灵上受到沉重撞击的艺术美感。张葆冬的绘画构图,不求对称、整齐、也不求差参多变,而是在追求着画面的充实、稳重、深厚,仿佛人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凝聚力,人物的内在又具有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奋进力。张葆冬绘画的笔墨也有其独特之处。枯笔与泼墨的笔法并用,浑厚中见随意,干涩与湿润相互对衬,朦胧、模糊与清晰、明亮结合。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正好表现了作品形象和思想内容的深度,形成了艺术的强烈大冲击力。

演出之前 136×68cm

正由于张葆冬绘画的题材、造形,构图以及笔墨等艺术手段的独特以及运用得娴熟和应心得手,并准确地适应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他的作品具有一定内在蕴含的厚度和艺术展示的力度。他的画不是潺潺东流的一溪春水,而是掩藏在厚厚的冰层下沸腾的咆哮大河。不是地面上的燎原大火,而是潜伏在火山口内时时等待着奔腾的滚滚的岩浆。这样力的凝结,表面上看来如此平静,但却让人产生无限的深思。这力量是岩石、冰块的严峻与清醒意识的美妙的结合。

惠安写生 136×68cm

张葆冬的笔下蕴育着冷静的然而又炽热的感情。他把画家自己对客观现实邃密的观察、理智思考与个人的真实感情与独特风格结合起来,艺术家的内部视象与外部经验相合于画面,每一笔都在体现画家对大西北人民的血肉相联的热忱。

龙胜老人 136×68cm

从人物画的发展来看,一段时间以来画家们往往通过对人物形象上种种外在细节的超现实主义的刻画来充分地肯定劳动者的价值,来肯定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扭曲的种种社会因素加以否定与批判。不少画家在形象塑造上进一步以纯客观的眼光,捕捉亳无外在情绪的生活和自然的场景,亳无外在动作表情的人物。画家们竭力与所表现的对象保持一种理性的距离感,用冷静的笔意,冷润的色泽、创造出一种纯静、肃穆、清冷、悠远的意境,从而发掘人与生活、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命运进行哲理性的思考。我们不妨说,张葆冬是沿着这一发展的线索往前走的。张葆冬在他的作品中极力探索劳动者的价值和人类的命运,不乏哲理性思索,对现实的态度也确乎冷静,因之在画面上也透露出一种严峻的氛围。但在他的画中纯客观的精确的刻画毕竟消褪了些,物体的着意变形外表的朦胧虚幻增强了些。在清醒的理性思索中又添加了更多的画家自己的感受与想象,冲破了原始天然的和谐,强调现实世界的反差,充满了对表现人物的执着感情。

三个惠女 136×68cm

石涛说过:“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意气胜之者。”必须“有真精神,真命脉。……用大气力,摧锋陷刃不可禁”(张士千:《大风堂书画录》、《苦瓜山水》)。张葆冬以热烈、真诚的感情去拥抱画中的人物、画中的世界。画中的崇敬与同情、激动与冷静,欢乐与痛苦、微笑与哏泪等等,都是深沉的感情的外化与物化。

饭后 136×68cm

张葆冬同志在他画展出口处书写了一段结束语:“某日,去友人处,见画案置一小印,篆文曰:‘庄稼不成年年种”。诚然,余好食,犹喜异味,只好年年种矣!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岂可以耕耘而计收获哉?人道西北地旷而瘠,旷宜勤,瘠宜苦,勤且苦,亦可广种薄收,得平畴沃野之所不屑于得者。噫!此亦吾之志乎?”这一段话,也许是张葆冬的艺术观、艺术生活道路的君子自道。

守望 136×68cm

高中毕业后上大学前张葆冬曾在甘肃省最贫因的灵台县插队务农三年,放过羊、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上大学期间至毕业后进高校教学,他多次去藏族地区甘南、玛曲、碌曲、夏河以及河西走廊的民乐、肃南、临泽、高台等地体验生活,广泛地接触农牧民,足见他对沙漠、雪山、草原眷爱,对大西北的热忱、对艺术的孜孜追术。我想,他所谓的·“犹喜异味”,盖指此也。

楚雄彝家小姐妹 136×68cm

工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艺术追求,加之个人苦心钻研,深切体验。张葆冬同志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大西北这块贫瘠的土地,张葆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门径,这门径就是勤与苦。其实只要勤苦,这片土地何尝贫瘠。这里的贫瘠而又肥腴,穷困而又富裕。在大西北进行勤苦的耕耘,自可得到有别于别地的硕果。张葆冬有一幅画,画面上累累硕果层层包围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着意刻画了农民的艰苦劳作以及丰收之喜悦,从中看出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是对农民的热诚歌颂,又何尝不是寄托着画家自己的胸怀!

碛口李家山小景 60×60cm

王朝闻在谈到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壁画时曾经说过:“土得有光彩土得有个性,土得有新鲜感,越土越好。”大西北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个有待开发而又开发不尽的创作宝藏。但是大西北的色调又是多样的神奇的,它不仅有粗犷而且有豪放,不仅有苍茫而且有瑰丽,不仅有凄凉而且有欢乐,不仅有沉郁而且有刚健、不仅有忍耐而且有开拓。面对这绚丽多姿的自然与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深刻的体验,发掘民族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情愫、追求其崇高的美、雄浑的美、严峻的美、悲壮的美。

陕北记事 60×60cm

巴尔扎克说:“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诗人,就应该概括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时代的化身才是……荷马就是希腊的天空照亮了的棱角,拉辛的悲剧就是路易十四整个世纪。”普列汉诺夫说:“任何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表现……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质由他的时代而定的联系也就愈强烈愈明显。”

山叔 180×96cm

张葆冬出于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大西北人民性格的探索,一方面竭力描绘他们的勤劳、刚强、淳朴、善良、沉静、坚韧,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描绘了他们保守、麻木、呆滞、保守的性格缺陷。那深藏在体内的生命力、冲击力,拚搏力,都在艺术画面上有着深沉的含蓄的表现。黄宾虹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美与丑本来不是截然对立的,美与丑的结合、对照、对衬和互相转化,经常是悲剧性艺术形象塑造的辨证法。

希望 180×96cm

张葆冬同志绘画中的手指扭曲、面目变形等,再现了人的精神和性格复杂性和丰富性,获得了现实真实性和典型性。画面给人们视觉上的某些不愉悦,正使人们在感情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但是既然美和丑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那么就要在美丑之间的结合、对照、对衬上下一番工夫。如何使画面中丑转化为美,丑中有美,掌握好美与丑之度,则是作画者运用美丑艺术辨证法的匠心所在。我们相信张葆冬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创造,更深刻的思考。其实艺术辨证法的运用,在张葆冬的绘画中已有多方面的体现,如内容上的“大智者愚”技法上的“大巧者拙。”在美丑关系这一美学原则的运用上张葆冬同志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经验。

挑海 180×96cm

我们希望张葆冬能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大西北映现出整个时代,要以生动的形象引导人们从大西北人的心理中寻找时代的轨迹和烙印,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引起人们的精神上的共振,从整体上把握民族心理,把握时代特征,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审视大西北的山川风物,民族习俗,历史传统,有机地融进画家个人独特的思维方法、生活感受、自我意识和感情标记中,来表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1993年10月于兰州一只船

(该文为张葆冬在兰州举办“张葆冬中国画作品展”展后观感)

海风 180×96cm

崇武妹子 180×96cm

出工 180×96cm

集美解放 750×250cm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冬奥之城走出去的画雪景第一人张和 下一篇:於文普 工笔花鸟、人物画欣赏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