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徐世东学书小传:博采众美,心存法度

时间:2022-02-16 10:06 来源:广州艺博会 作者:佚名 点击:

徐世东的书法启蒙,来源于学生时代写得一手漂亮字的老师们。那时候,他不知道何谓“王羲之”、何谓“书法”,但已早早被这种抽象线条之美所吸引,并成为此后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74年底,徐世东参军,分配于武汉军区,因爱好书法结识了某中书协会员。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下,他开始正式读帖、临帖。知书海无涯,他一边抓紧临习经典书帖,一边搜集、阅读书法理论,十几年如一日。

行草曾国藩百字铭 横幅

学书过程中,徐世东深感如果只临帖而不创作,结果便是离帖即忘,难以真正掌握与运用书帖的精华,须得适当创作一两幅作品,检验临习成果。比如,他先临了钟繇的《宣示表》,再写一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一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经过半年的揣摩研究,直到他能够基本掌握帖子并灵活运用,再换下一本帖子,如此反复。在回顾这一段夯基础的学书历程时,徐世东精确地概括为“无间临池,步入正道”。

草书杜甫春夜喜雨 直幅

2000年转业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徐世东有机会与各省的书法名家交流,不再只是俯首书案,独自琢磨。他得到北京中书协顾问权希军老先生的指点,受益匪浅。这个阶段,他开阔了眼界,纠正了过去临帖的一些错误,并深入意识到书法用墨的特点。

得益于政治秘书等机关文字工作的经历,徐世东非常擅长理论总结。在临习成熟并开始正式进入创作的期间,徐世东渐渐从卷帙浩繁的书法理论学习与多年的书法实践中,辨析总结出其中的精微深刻之处。

草书握露听泉 直幅

书法学习,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是徐世东最深刻的体悟。针对一些书法学习的错误认知,他举出例子说明:字的分量感不是靠使劲用笔,字的轻灵飘逸也不是靠速度。就如飞鸟不是一笔画成,而是一笔一笔地先画翅膀再画尾巴,形成飞动的姿态。字要体现节奏感,从技巧角度分析,靠的是方笔与圆笔,草书圆笔多,但如果全是“画圈圈”,便太飘,没有实质感,要适当增加一些方笔。

草书杜牧山行 横幅

有着对书法艺术技巧的切身体会与熟练掌握,徐世东更进一步形成对中国书法的本质认知:“(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线条艺术不能概括书法的全部,书法有结体、有法度,离开汉字的基础,远离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与审美心理,那就失去书法的民族特色。”基于此,徐世东明确了“在法度之内展示个性”的创作原则,他反对怪、陋、狂、野,任性而为的创作,追求中正平和之美。

行书岳阳楼记 直幅

如果说,法度是书法艺术的骨架,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便是撑起书法艺术之美的血肉。徐世东认为,书法的文化内涵远大于纯粹的艺术形式。他十分看重书法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当习得一种新的书法风格时,不会着急创作,而是细心地揣摩字体在新的文学篇章内的呈现,以书法注解文章的风格气韵。因此,徐世东的书法作品,往往不是简单的技巧呈现,更是与文气相和相融,不疾不徐,一气贯通。

小楷醉翁亭记 中堂

书者,如也。最初,书写以“象物”,又因“象物”而成文,见文而生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写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功用,成为表情达意而带有极丰厚精神性的审美艺术!艺路胜景无数,徐世东的学书之途,博采众美,而能屏缭乱之景;得法度而行,循情志而发。跟随他的叙述,我们也能一同领略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了!

行书闲云野鹤 横幅

 

艺术家简介

 

徐世东,1956年11月生。现为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书法指导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名家书画大展,出版有《中国书画顶级人物》等6部个人专著;作品入编言实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国民航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38部大型书画典籍;多幅作品样品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等多家权威机构陈列。中国艺术报、企业家日报等一百多家媒体对其作品与业绩进行刊载与报道。

采访精选

 

Q1

广州艺博会

您如何接触并逐步深入学习书法艺术?

徐世东

我曾将自己学书的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有兴而练,实用而书。小学、初中时期,我的老师们都是四、五十年代生人,书法功底极深,我们不知道临习字帖,只跟着老师学。农村人穷,没有钱买书法用的笔墨纸砚,所以自己拿着树枝与瓦片在地上写字。初中时候,我的字在老师与同学中间小有名气,凡是公社、乡政府开会需要写口号、标语、大字报等,都来找我写。这个阶段谈不上会书法,主要培养浓厚的兴趣,此后书法成为我一直追求的爱好与事业。这个阶段我没有什么固定的审美取向,谁写得好就学,现在回看,不像个字,老师一表扬就沾沾自喜,实际上还没有起步。

第二阶段,无间临池,步入正道。这个阶段以临习名家字帖为主,我是1974年底参军,1978年,通过别人介绍,我认识武汉军区政治部某干事,他是中书协的会员。我带着自己写的字请他指点,他一看直摇头,送我一本颜真卿《多宝塔帖》,告诉我书法应该如何练、从哪里入门、如何发展。《多宝塔帖》是我临的第一本字帖。在那之前,我不清楚颜真卿、王羲之,经他一说,才知道书海无涯,里头的道道多着呢!

我临帖有个特点,是“边临边创”。比如临了钟繇的《宣示表》,便写一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一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我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创作这两幅作品。很多字在原本的字帖上找不到,而且帖子上的字与诗歌中的文字环境也全然不同,我的目的是要从帖子里学出来,将帖子的书法特点挪移化用到新的文章中。经过半年的揣摩研究,我能够基本掌握帖子并灵活运用,就换下一本帖子,如此反复。

我深感,在学书过程中,如果只临帖而不创作,那么一离帖就忘,难以真正掌握与运用,所以要适当创作一两幅作品,检验自己的临习成果。

当时,我一边抓紧《多宝塔帖》的练习,另一边深感自身书法知识的不足,故常常去逛武汉市的古籍书店,订阅《书法报》,慢慢学习系统的书法理论。有一本非常厚的《书法导论》,是一系列讲座的合集,我前前后后翻了三遍,彻底地读明白了!几十年来,有时候家务、工作繁忙,我不一定能天天练字,但从未有一天间断过阅读书法理论与杂志。这个阶段没有高人点拨我,虽然临帖多,理论知识也增加了,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里,我有五六年时间是没有创作的,一直逐字地临帖。直到第三个阶段,才开始拜师交友,融入社会。2000年转业后,我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工作后有机会与省内的名家交流,这个时候我开始交友拜师,参加本地的书法活动、笔会交流。北京中书协的老顾问权希军,他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我曾带五幅作品去拜访老先生,得到珍贵的指点,受益匪浅。这个阶段我开阔了眼界,纠正了过去临帖的一些错误,深入意识到书法用墨的特点。

最近十来年进入第四个阶段:临创结合,初成自我。临近退休,我渐渐将工作交接给其他同事,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书法。这个时期对我的审美取向、审美心理做了一番梳理,并对之前的书法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反思。

Q2

广州艺博会

您能否与我们分享部分理论总结与思考的心得?

徐世东

有一个学书法的典故,说的是王羲之看见王献之在练字,走到他背后要抽出他的笔,结果因王献之捏得很紧而抽不出来,这个故事常用来说明王献之从小认真专心,也没错,但也使人误会,以为练书法要握紧笔杆。实际上,书法握笔是随着按、提的动作而时紧时松的,不能使劲地将笔杆握得紧紧的,这样是写不活字的。

字的分量感不是靠使劲用笔,字的轻灵飘逸也不是靠速度。就如飞鸟不是一笔画成,而是一笔一笔地先画翅膀再画尾巴,形成飞动的姿态。字要体现节奏感,从技巧角度分析,靠的是方笔与圆笔,草书圆笔多,但如果全是“画圈圈”,便太飘,没有实质感,要适当增加一些方笔,手腕要调整方向、笔锋,讲究气息的贯通与上下笔之间的衔接,这就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不是说狂草就一味快,楷书就一味慢,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书法学习要会“扬弃”,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Q3

广州艺博会

您在学书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徐世东

主要是个人风格形成的问题。风格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靠技术提高,另一方面靠个人修养,这就是书外的功夫。思想成熟了,审美风格与取向也就形成了。过去,我总是思考别人的风格如何形成,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得,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不能刻意追求,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时候到了就会转变。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与后来的《麻姑山仙坛记》完全不一样,他七十三岁去世,呈现给我们的风格是现在的样子,如果他活得更长,风格也许会变化。所以,风格、格调会随时间而变,想清楚这一点,就不会着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许多人总爱强调,某某字体的风格,一望而知是某位书家的作品,这会造成一种误解,让部分人舍本逐末。为什么现在有很多江湖体、丑书?就是在这方面有误解,江湖字不说,没有功底;但写丑书的很多是书法大家,就是过于追求个人风格而走偏了。

Q4

广州艺博会

说到书法的创新,您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将中国书法与西文相融合的尝试?

徐世东

我不赞同为了创新而忽视书法的文化底色,一味去追求西方的形式化。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线条艺术不能概括书法的全部,书法有结体、有法度,离开汉字的基础,远离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与审美心理,那就失去书法的民族特色。书法是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更大于纯粹的艺术形式。书法离开中国文化,就不是书法了。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形神兼具:方炯墨竹作品欣赏 下一篇: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