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种松帖》行草,吉林省博物馆藏。《种松帖》上有明代项子京收藏印记多方,尚有阮氏威伯等鉴藏印记。帖后附有另纸,为近代人阮鸿仪所跋。跋云:“不衡穴为管夫人墓地,夫人卒于仁宗延祐六年,子昂年六十六。此札言及东衡穴当是管夫人卒后所书。延祐七年庚申岁闰,公年六十七岁,公以六十九仙去,当属庚申书,垂老之笔出羲献矣。”
这是赵孟頫写给老家的书信,信中提及自己顾念家乡之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事必躬亲。他把田地上的账务、山上遍种松树、购置穴位边上的山地之类等事托付给他人办理。
赵孟頫《种松帖》行草
赵孟頫《种松帖》释文
孟頫记事,园中□□□。□□提举足下:自来奉字,每深驰想。家间两次发到所寄书及田上帐,已收。龙洞并一应山,望都与遍种松,切祝、切祝。东衡穴边地,望都买了,价钞可于舍姪处取。此间勾当,非不在心,但机会少,法度密,费用大,心逮而力不逮也。徐庭玉备知艰难,他日必能详言。如欲之,可遗人来为佳。因便奉记,莫尽欲言。不宣。闰月十日,孟頫记事致。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篆、籀、分、隶、楷、草诸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据明人宋濂记述,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